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緩慢的悲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緩慢的悲吟》是智利當代著名詩人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的詩作,他在拉美文學史上是繼現代主義之後崛起的偉大詩人。[1]

作品原文

心中的黑夜裡,
你悠悠的名字似滴水
悄然地流動又落下
闖進並擴大了發源地。

有個東西企圖傷害它
想無限而短暫地敬奉它
仿佛浪子搖擺的腳步聲
突然間被人們一一發現。

突然、突然被人們發現
擴散、擴散在心裡邊
懷着悲傷的固執和升騰
猶如秋天冰冷的夢幻。

大地堅實的圓輪
它遺忘的潮濕金箍
轉動起來把時間軋斷
成為不可接近的兩處。

它傷感的酒杯蓋住你的心
瓊漿流淌在寒冷的大地上
它那可憐的藍色火星兒
在風雨的吶喊聲中飛騰。 [2]

作者簡介

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當代著名詩人。

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他的詩歌既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又接受了波德萊爾等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詩歌特點,又從沃爾特·惠特曼的創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傾心的形式。聶魯達的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愛情。他早期的愛情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聶魯達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一生中曾經三次到過中國。1928年他作為外交官赴緬甸上任時,出發來中國,給宋慶齡頒發列寧國際和平獎,此行中,他還見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學界名流,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訪問中國時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譯名中的「聶」字是由三隻耳朵(繁體「聶」)組成,於是說:「我有三隻耳朵,第三隻耳朵專門用來傾聽大海的聲音。」[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