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維民所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維民所止漢語成語,拼音是wéi mín suǒ zhǐ,意思是都邑周邊千里遠,都是商民居住地。出自《詩經·玄鳥》。[1]

[]

成語典故

民間盛傳清雍正四年(1726年),江西鄉試主考查嗣庭引用《詩經詩經》中「維民所止」為考題,被人誣告為「雍正去頭」,引怒龍顏罪獲戮屍,滿門抄斬,家族被株連者達幾十人。近三百年來,這則文字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布。其時,稱摘引他人文句檢舉誣告者為「文倀」。倀者,助虎為惡之鬼也。民間又傳此案倀者乃浙江官員李衛。據說他與查嗣庭早有一段疙瘩,原來查嗣庭有一美貌才女,李衛前往求婚,遭到拒絕,故而尋機構陷報復。 查嗣庭原為內閣學士、禮部侍郎,是年因雍正認為「江西大省,人文頗盛,須得大員以典試事」,於是指派查嗣庭出為江西學政,主持江西鄉試。在民間故事中,多疑的雍正接到舉報後,也覺得查氏有可能心懷不滿,故意出這樣的考題。但他並未就此動手,因為僅憑四字定罪,恐怕人心不服。於是,便密令搜查其宅,翻出查氏兩日記,從中找出兩條「罪證」,這才正式開刀。

日記中的一條罪證是為《南山集》作者戴名世喊冤。戴名世乃進士、翰林,他在《南山集》中記載了南明諸王的一些史實,又用了南明永曆年號,結果被人告發,以「大逆」罪處死,孤兒幼女發配為奴,還牽連被誅300餘人。查嗣庭在日記中認為《南山集》所記只是一些客觀史料,並無大逆不道之處,牽連被誅這麼多人實在過分。這樣,便犯下「同情逆臣」之罪。另一條罪證是寫其時熱河水災,淹死官民人等800餘口,屬於暴露陰暗面。日記二罪佐以「維民所止」,總算可名正言順地喝問查氏之罪,天下眾人之口也就被堵上了。

然據文史研究者蘇虹《「維民所止」試題冤案內幕》披露,查嗣庭所出四題為:首題「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次題來自《易經》的「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三題也來自《易經》「其旨遠,其辭文」;四題出自《詩經》「百室盈止,婦子寧止」。雍正是以想當然之法推此及彼前後聯繫,認定查嗣庭「心懷怨望」而「大肆訕謗」。原來雍正的心病來源於雍正三年(1725年)的汪景祺文稿案。舉人汪景祺在《歷代年號論》中說「『正』字有一止之象」,如金代海陵王的「正隆」、金哀宗的「正大」、元順帝的「至正」、明英宗的「正統」、明武宗的「正德」,年號中帶有「正」字的這幾位皇帝,都沒有得享延祚。因此,汪景祺認為這些帶「正」字的年號「皆非吉兆」。雍正認為汪景祺純屬「咒詛之語」,他舉例反詰:「漢之元鼎、元封,唐之開元、貞元」莫非「『元』字有一『兀』之象乎」?雍正再舉例:「漢世祖以建武紀元,明太祖以洪武紀元,武字即有『止』字,難道可雲『二止』乎?」因此,汪景祺的《歷代年號論》文稿,分明是攻擊他的年號,咒詛他逃不出「一止之象」。汪景祺膽敢發此「悖逆之語」,自然免不掉被戮之厄。查嗣庭試題中先有「正」,後有「止」字,與汪景祺的「一止之象」用意完全相同,而且第三題中還有「其旨遠,其辭文」,分明是叫人產生言此及彼的聯想。再則首題「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雍正也認為「堯舜之世,敷奏以言,取人之道,不外乎此。況現在以製取士,非以言舉人乎」?「顯與國家取士之道大相悖謬」。如此這般,雍正斷定查嗣庭「逆天負主,譏刺咒詛,大幹法紀」。查氏9月26日被革職拿問,依大逆罪本應凌遲處死,查氏因病死監中,故「戮屍梟眾」,所有財產查沒入官,親戚16歲以上男丁皆斬,15歲以下及女性皆流放三千里之外。(參見林白、朱梅蘇《科舉史話》附錄二:《關於「維民所止」試題冤案真相》)

而所謂「維民所止」,想必是當時士子悲憤之餘,索性虛擬出一道「維民所止」的試題,更加簡練,一目了然。此語一出,八方響應,認為比初始事實更直接更生動,也更強烈更典型。相沿既久,弄假成真,反倒掩蓋了最初的史實。 據統計,康雍乾三朝,較大的文字獄就有80多起,其小者不可勝數。翰林徐駿誤寫「陛下」為「狴下」,立即革職下獄。揚州舉人徐述夔夏日曬書,風吹書頁,隨筆詩云:「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被人告發「惡攻」清室文化程度太低,斬首棄市,家族株連。就是常為乾隆潤色御詩呼為「老名士」的沈德潛,只因《詠黑牡丹》中有一聯:「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遭到開棺戮屍抄家株連之禍。

文字獄集中發生在這一時期,其實有着更大的歷史背景。清兵入關後,因各地反抗激烈,迫使清室千方百計消彌降低民族矛盾。此外,鑑於歷代少數民族統治中原難以為久的史訓,清廷竭力籠絡前明遺臣,對漢族士子採取懷柔政策,烏紗帽兒幾乎強邀強送,惟恐拒絕接受。即便如此,仍然有一批漢族士人不予合作,如著名的「清初三儒」黃梨洲、王船山、顧亭林。這使清室上下均感受氣不淺。康熙中期以後,各地反抗趨靜,政權漸穩,這時候清廷就感到沒有必要再做筋骨自我約束了,沒有必要再讓漢族士子感到自己有多麼了不起,得讓他們看看究竟誰才是天下的主宰,好好抽打一下他們所謂的士林「脊樑」。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之下,在這樣的清帝心態之下,才發生了這麼多純屬無事生非的「欲加之罪」。

成語解釋

維」通「為」,「止」即住所,意思是說:都邑周邊千里遠,都是商民居住地。出自於《詩經·玄鳥》。

成語出處

《詩經·玄鳥》,原文是「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參考文獻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379130742586495&wfr=spider&for=pc 雍正王朝:臨刑前泰然自若的謝濟世,兩次被聖旨救下,太驚險了 ]迷糊小秤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