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維橋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淮安市盱眙縣維橋鄉原名頭橋。以當地烈士周維權"維"字命名,改名"維橋"。維橋鄉位於縣城東部,與縣城相連。鄉境東與馬壩鎮接壤,南相連於穆店鄉,西與太和街道相鄰,北與三河農場毗鄰,總面積64.77平方千米(2017年)。全鄉轄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個良種場84個村民小組,20086人(2017年)。2005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1.3億元,財政收入13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97元。維橋鄉交通便利,盱馬一級公路穿境而過,縣經濟開發區位於相連於境域西側,經濟和社會發展直接接受縣城區輻射,是外地客商投資興業理想選擇地。[1]

基本概況

維橋鄉隸屬於江蘇省 淮安市 盱眙縣,位於盱城東部14公里處,南與穆店鄉接壤,西與太和街道相鄰,北臨國營三河農場。整個地勢南高北低。維橋鄉水陸交通便利,新老盱馬路穿境而過,高橋河、維橋河縱貫南北,通達洪澤湖。

2015年5月18日,省政府(蘇政復[2015]41號)批覆同意:撤銷盱城鎮、古桑鄉、王店鄉,以原盱城鎮的14個居委會區域設立盱城街道;將原盱城鎮的太和、友法、毛營3個居委會區域,與維橋鄉漫崗村委會以及桃園村委會的6個村民小組、穆店鄉團結村委會的6個村民小組、原古桑鄉三塘村委會區域合併,設立太和街道。區劃調整後,總面積64.77平方千米(2017年)。全鄉轄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個良種場84個村民小組,20086人(2017年)。

面積人口

據當地政府官方資料 顯示,該鎮總面積64.77平方千米(2017年),集鎮總面積3.5平方公里,全鄉轄居委會(大橋);村委會(橋東、桃園、大聖、車棚、維才、永華),1個良種繁育場,66個村民小組,20086人(2017年),耕地26334公頃,山地359公頃,水域13982公頃。[2]

經濟發展

2003年,全鄉共實現GDP總值40261萬元,較上年增長139%;工業總產值22860萬元,較上年增長439%;農業總產值10443萬元,較上年增長51%;第三產業總產值6958萬元,較上年下降27%;鄉財政收入440萬元,較上年增長268%;農民人均純收入3223元,因非典和洪澇災害影響,較上年略有下降。全年糧食總產量20074噸,其中夏糧6431噸(主產小麥6160噸)、秋糧13643噸(其中稻穀12422噸,玉米776噸,山芋445噸);油料總產量2486噸,其中花生1680噸、油菜806噸。

工業全年完成招商引資任務43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2800萬元,進縣工業園區項目7個。浙江客商投資2000萬元的春晨紙塑包裝有限公司於10月在縣工業開發區開工,年底設備安裝完畢,已試生產。?

社會總人口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349人。現有耕地26334公頃,山地359公頃,水域13982公頃。2003年,共實現GDP總值40261萬元,較上年增長139%;工業總產值22860萬元,較上年增長439%;農業總產值10443萬元,較上年增長51%;第三產業總產值6958萬元,較上年下降27%;鄉財政收入440萬元,較上年增長268%;農民人均純收入3223元,因非典和洪澇災害影響,較上年略有下降。全年糧食總產量20074噸,其中夏糧6431噸(主產小麥6160噸)、秋糧13643噸(其中稻穀12422噸,玉米776噸,山芋445噸);油料總產量2486噸,其中花生1680噸、油菜806噸。?工業全年完成招商引資任務43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2800萬元,進縣工業園區項目7個。浙江客商投資2000萬元的春晨紙塑包裝有限公司於10月在縣工業開發區開工,年底設備安裝完畢,已試生產。維橋鄉實現工業總產值2..28億元,完成招商引資任務8200萬元,"三百工程"的工業項目進縣工業園區企業6個,合同引資額1億元。全年工業企業銷售收入22195萬元,利潤1182萬元。個體私營經濟保持良好勢頭,三森冷凍廠、三維電子廠、元潤食品公司,華豐工貿有限公司、維豐糧食加工廠及龍香米業集團等一大批上規模的私營工業企業在維橋落戶,為維橋的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勞務輸出全年外出務工數5898人,其中有組織輸出963人,超年目標503人,外出勞務人員人均年純收入5500元。鄉舉辦各類勞務技能培訓班6期,參訓人員1176人;實施轉崗再就業工程,共為1504名下崗失業人員提供無償服務。

第三產業圍繞工農業增產增效,第三產業也蓬勃發展。維橋鄉第三產業總值達1570萬元,已逐步形成農副產品營銷服務為主導,餐飲業、批發零售、集市貿易共同發展的農村服務產業鏈。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村莊河塘整治,新農村建設的"五個一"工程共投入700萬元;鋪設水泥路15.8公里,方便群眾出行,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勞務輸出

全年外出務工數5898人,其中有組織輸出963人,超年目標503人,外出勞務人員人均年純收入5500元。鄉舉辦各類勞務技能培訓班6期,參訓人員1176人;實施轉崗再就業工程,共為1504名下崗失業人員提供無償服務。[3]

社會事業

維橋鄉鄉黨委政府加快推進實施"科教興鄉"戰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重點推廣種養加等農業實用技術。全鄉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新建改建校舍2520平方米,鄉中學中心小學雙雙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建立和完善農村大病合作醫療保險機制,參保人數達1.8萬人;鄉村醫療衛生條件有了較大改善,村村都建成了甲級衛生室。碘缺乏病、麻風病防治和計劃免疫工作均通過省級評審。實施了農村該水攻堅計劃,新增受益人口0.6萬人,總數2.1萬人。初級衛生保健通過市級驗收。計劃生育工作跨入先進鄉行列,有線電視入網2700戶,固定電話裝機4850部,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23部。

維橋鄉立足和諧促穩定,圍繞引導社會管理向社會服務轉變、行政維穩向科學維穩轉變、被動處置向主動預防轉變"三個轉變"的總體思路,不斷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工程。

強化責任落實。為強化平安創建的責任,不斷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工程,鄉綜治委與各村居、單位簽訂社會管理創新工作責任狀後,定期對責任單位落實情況進行督查考核,並嚴格實行"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一票否決制。

強化工作重點。該鄉從認真紮實做好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工作為重點,對全鄉範圍的每一角落開展地毯式、交叉式、立體式大排查,在排查工作中,做到鄉不漏村、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人。有效地促進行政維穩向科學維穩轉變,確保全鄉社會和諧穩定。

強化網絡建設。建立健全社會管理信息員網絡隊伍,從鄉直機關單位和各村居、企業中挑選91名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業務水平精的同志擔任社會管理信息員。負責收集整理責任區內不穩定、不安全、不平安、不作為的矛盾糾紛信息,並及時化解有效處置。引導社會管理向社會服務轉變,牢牢把握主動權。

雙抗工作

抗擊"非典"鄉政府圍繞控制輸入性病例傳染源、切斷疫病可能傳播渠道兩個關鍵環節,立足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原則,建立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機制,嚴把進村入戶關。對從北京、廣東等重點疫區返鄉人員(共45人)全部進入黃山留驗站和街道留驗站進行集中留驗觀察。對於發熱症狀病人,一律進入衛生院臨床觀察室隔離。為幫助群眾消除恐慌心理、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防範能力,維橋鄉選派百名幹部隨鄉防保所人員分頭到各村民小組,向廣大農戶宣講防控非典型肺炎科學知識,檢查落實村組防控網絡建立情況。全鄉先後印發8000份防"非典"知識的公開信及宣傳資料,向農民群眾廣泛宣講預防非典知識,幫助大家消除緊張恐慌心理,克服麻痹鬆懈情緒。此外,還運用標語、橫幅、牆報等多種宣傳方式,引導群眾提高防護意識,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抗洪救災2003年夏,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澇災害,給地處洪澤湖南岸的維橋鄉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維橋鄉直接經濟損失1475萬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786萬元;間接經濟損失30992萬元。此次重災面涉及4個村、26個村民小組,位於洪澤湖滯洪區內的1603戶居民共計5932人全部按規定撤離並進行妥善安置。全鄉受災人口13萬人,成災人口1萬人;受災面積2740公頃,其中農作物成災面積1115公頃,絕收面積602公頃,毀壞耕地面積20公頃,並因此造成糧食減產6520噸,損失6620噸。維橋鄉淡水養殖損失1333公頃,減產1000噸;損失意楊2萬株,苗木110公頃。維橋鄉共倒塌房屋339間,損壞房屋321間。災害發生後,鄉黨委、政府發動群眾,全力開展生產自救、重建家園工作。與此同時爭取上級幫扶,共爭取100多萬元的救災款物,對全鄉184戶草改瓦和救災建房戶及1268戶困難戶予以救助。[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