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維基百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維基百科是一個線上百科全書,主要倡導人人都可以去編輯寫稿。創始人是拉里桑格,創立於2001年1月15日。Wikipedia.com 與 Wikipedia.org 兩個域名分別於2001年1月12日與1月13日註冊,維基百科以「中立觀點」作為重要方針。2001年2月12日,英語維基百科超過1,000個條目,9月7日超過10,000個條目,2002年8月,條目數超過40,000。維基媒體基金會(英語:Wikimedia Foundation,WMF)是美國的一個非營利慈善組織,總部設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基金會執行多個維基項目。[1]

多語言化

2001年3月16日,第一個除英文以外的語言,德語維基百科誕生。2001年5月,13個非英語維基百科,有阿拉伯語、中文、荷蘭語、德語、世界語、 法語、希伯來文、意大利語、日語、葡萄牙語、俄語、西班牙語和瑞典語。2019年3月25日,因抗議和反對歐盟的版權法案,故維基百科意大利語版將正式關閉。[2]

創辦人

  • 吉米·威爾士: 出生於1966年,美國人,維基百科和Wikia公司的發起人和共同創始人。
  • 拉里·桑格: 出生於1968年,美國人,維基百科的聯合創始人,大眾百科創始人。

不中立的爭議

一個自稱公平公正公開的百科網站媒體,實際上卻毫無公正性可言。離開該網站的聯合創始人拉里桑格後來承認,維基百科沒有遵循自己的中立政策。 批評者認為維基百科內仍包含有大量未經證實或相互矛盾的信息。《自然》在2005年的調查中認為,維基百科在科學文章這一領域與作為傳統百科全書代表的《大英百科全書》有着相似的精確度,但兩者在內容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嚴重缺失」[3]

咒人的維基

修改維基百科其實並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或資格,維園阿伯只有懂得簡單登記帳號,一樣可以隨便修改維基百科內容。維基百科這樣開放修改權限,原意是希望匯集所有人的知識,令百科全書可以成為大家的百科全書。不過亦因為這樣的機制,令維基百科經常會出現不盡不實的資訊,甚至經常淪為惡作劇的工具。 [4]

惡人橫行的瘋人院,管理員欺凌事件簿,老鳥欺負菜鳥

元老編輯自定義規範多,新人遭排擠是屢見不鮮的事情,不過,有人提到,維基百科為了讓人學習維基百科,還規定建議新用戶去上課,變相拉攏群體關係,造成新人帶舊人的群體觀念假象,只要一言不和,就給新人難堪,讓他編輯的條目無法存在。再者,中國已經封鎖維基百科,但是維基百科仍然私下拉攏用戶至社群學習,甚至公開在網站上,明顯違法,無視中國法律,反對中國網路防火牆。

維基百科的元老編輯常為了個別條目內容和網站的運作規則,而在網上開火罵戰,令新人不敢加入。甚至成立過「維基計劃挽留編輯」討論區專頁,但裡頭最熱議的話題,變成「管理員的欺凌事件」,爭辯「維基百科是否已變成惡人橫行的瘋人院」,指控「你今日開新戶口是否就是想對付我?」。雖然現在這個事件簿已經不是熱門議題,但是全世界的維基百科都存在元老控制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偏見和機器人橫行無阻的機器百科。[5]

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理事加德納指出,資深維基人就像「報社裡對寫作風格指南倒背如流的老學究」,但網站健康發展是需要「熱血新人」。愛爾蘭資深維基管理員莫蘭指維基百科的真正問題,是維基人多年來建立了一大套官僚指引,單是解釋該網站「觀點中立」的英文文章,就洋洋灑灑寫了5,000字,討論往往變成斗拋規章而不觸及實質問題,也妨礙新人參與。維基變成「供明白其慣例、融入社群、懂得避開自動刪除機制,而仍然願意貢獻時間與心力的人編輯的百科」。

根據美國的一所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指出,新人的編輯改動越來越被容易刪除,並且是立即刪除,也是因為元老欺負新人,所以維基百科式微,並沒有新血加入。故維基百科發展了許多機器人去巡查頁面。惡性循環之下,維基百科只好開設各種課程培養新血,新人為了學習編輯不被機器人刪除文章,還要去上所謂的維基百科課程,一個失去人性化,改以機器人為導向的百科全書,一個寫文章還得機器審查的可笑機制。[6] 這麼一個獨大的網站存在,這個網站的偏見和不正確的觀點會深深影響到世上的人。比如假新聞。

最近火紅的樹葬並不是什麼好的主張,但是因為網絡隨時可見,導致人們相信樹葬是好的,是正確的。樹葬不立碑、不造墳,樹葬10年成長20倍!零花費是其次,重要是讓家人能夠喘口氣。同樣歸類在公墓外的環保葬還有海葬,是指火化後的骨灰研磨成小顆粒或細粉,再將處理過的骨灰裝到無毒易分解的容器中,拋灑於政府劃定的海域。這種方式在中國傳統古代歷史來說,根本就是不孝,不慎終追遠,還搞「電子追思」網站,提供在線追思及祭拜,留言寫下對故人的思念,以動畫形式將你的思念寄往天上。久而久之,形成不祭祀祖先,不思念父母,不盡孝,讓親人屍骨無存,還把親人的骨灰當肥料,死後當成昆蟲去澆肥了。

變態色情的維基百科

深夜是最好上網的時刻,尤其是宅男。所以中文的維基百科AV女優數據齊全,但女作家條目少。一個充滿色情的」深夜版」維基百科,可以在AV女優條目里看到邪淫的描述,和不少養眼的成人劇清單。內容涵蓋的範疇亦因應維基人的喜好和專長而比重失衡,並且在準確度上有所失真。

英語維基百科在英文百科全書關於這些電影的文章中嵌入了色情電影「黛比達拉斯」和「免費乘車」的全長視頻。維基百科公共收集公共領域的圖像,已經引起了對色情內容的廣泛批評,包括裸體照片和各種行為的照片。維基百科共享的編輯創建了一個「Hot sex Barnstar」,以獎勵那些上傳特別明確的圖像的人。當維基百科仲裁委員會的前成員要求將其刪除時,許多人甚至反對他的建議。[7]

竟有動物與人的圖片和描述在百科裡,嚴重影響社會風氣。典型維基人,系操英語男青年,掌握知識權力的優越感? 根據2013年的統計,超過八成的維基人是男性,且1/5來自美國,因此英語條目遠遠來自其他語言,令條目有失全面性。

色情.jpg

年年哭窮的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財務表.jpg
維基百科捐款.jpg

維基百科上億捐款資產,還在要求捐款? 2007年到2008 年的5百萬美元捐款, 2011到2012年間維基基金會,收到了3800萬美元的捐款,2018年的淨資產維一億三千多美金,但是還在要求捐款,年年哭窮,資金上了哪裡去? 令人擔憂。前維基基金會主席Sue Gardner卻表示,基金會把太多的資金花費在與增進維基質量無關的部門上,情況很嚴重。她認為,獲得捐助的人,同時也是負責資金使用的人,這情況將會導致互相包庇、內幕交易和其他腐敗行為。

維基百科每年幾乎都得在聖誕節前進行資金募集,網站上會彈出大幅張貼呼籲用戶捐款,這緊迫的捐款呼籲,令人以為維基百科沒有錢,更何況讓人以為這種沒有廣告的網站,是不賺錢,是窮的。但是在了解維基百科一年竟然有上億元美金資產時,人們開始爭議,是否還要去捐錢給這種慈善機構? 維基百科的軟件工程師Livneh寫道,維基百科首頁窗口裡的文字表達的捐款緊迫感,與我了解的公司財政狀況不相符。而這是否意味着維基百科存在着信譽問題? 是不是也得獎勵那些無償寫稿的志願者? 可笑的是,維基百科創始人Jimmy Wales在他的用戶葉面還表示,他們手頭的資金是節儉的表現。 對維基百科批評最強烈之一是來自Newslines的Devlin,維基百科曾花了68.4萬美金在買家具上,每個職員用到3200的家具,你們的捐款都拿給他們去坐金凳子了。

政治偏見

2011年的研究指出,三萬條有關美國政治的維基百科條目,有對美國民主黨的偏見,而維基百科在各國語言裡的政治觀點,更有不同的偏見。譬如委內瑞拉的臨時總統瓜伊多Juan Guaidó被一些國家承認,而被委內瑞拉承認的總統馬杜洛,也被一些國家承認。這樣的情況下,馬杜洛在英文的維基百科上,儘是批評聲浪。

2009年9月福克斯新聞播放了來自紐約,巴爾的摩和華盛頓等幾個城市的ACORN工作人員安德魯·布萊特巴特的視頻,這個視頻是漢納(Hannah Giles)打敗ACORN(一個支持美國民主黨的民間組織)的一大關鍵。漢納是一名保守派臥底記者,他和夥伴佯稱他們想買房子並將其作為妓院與從中美洲走私進來的未成年少女一起經營。而ACORN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人員竟然說很樂意提供幫助,就如何規避稅收和隱瞞非法業務的性質提供實用建議。美國國會最終投票決定解散ACORN,人口普查取消了他們的合同,因其也涉及選民詐欺,ACORN宣布破產。這項醜聞,惹惱了民主黨支持者,也惹惱了維基百科的管理員,而對漢納等人懷恨在心,所以在維基百科裡,查詢漢納的名字,只有寥寥幾句話的內容,其中包含了維基百科對ACORN 2009臥底視頻爭議的評論。

維基百科還有一篇關於「對喬治·布什的批評」的文章,但是,自2008年10月以來,「巴拉克奧巴馬批評」的文章至少被刪除了四次,其藉口如「文章沒有任何有意義的,實質性的內容「和」攻擊頁面或負面的無實質性的貢獻。「維基百科已經復位向」對喬治··布什的批評「,並為兩位總統添加了」公共形象「文章,但布什總統的文章是非常消極的,而奧巴馬總統充滿了光彩照人,充滿了有意義的批評。

置入性行銷

維基百科曾發生過公關置入性營銷大增,維基百科公正性受到質疑。要求用戶不能有廣告用詞的維基百科,自己卻做起生意來,發生公關置入性營銷,只有公關公司撰寫的頁面,才能不被機器人刪除,不被元老刪除,層層包庇。維基百科曾經內部調查,並曾經暫停兩百多個疑似被用來做為「免洗賬戶」,涉嫌收費並協助公關公司置入性營銷的使用者賬號。但是目前仍舊盛行,幫忙客戶維持條目。

全球暖化的偏見

英國科學家和綠黨活動家以及Realclimate.org成員William Connolley擔任維基百科編輯和網站管理員,壓制了阻礙氣候變化的信息。因此,他「重寫了維基百科關於全球變暖,溫室效應,儀器溫度記錄,城市熱島,氣候模型,全球降溫的文章。2月14日,他開始抹去小冰河時代; 8月11日,中世紀的溫暖時期。「

William M. Connolley是一位英國維基百科編輯,以推廣人類全球變暖理論(AGW)和審查批評者和懷疑論者的觀點而聞名 。他是維基百科(Wikipedia)臭名昭著的全球變暖陰謀集團的頭目,維基百科是一個強大的親AGW集團,對全球變暖相關的文章有着深刻的把握。任何試圖引入違背其觀點的事實信息的編輯在被迫退出或被禁止之前都會受到不斷的騷擾。Connolley自2003年以來一直是維基百科的編輯,該組織得到了維基百科等級的默許支持,他們經常對該組織的錯誤行為視而不見。勞倫斯·所羅門說:「在戈爾旁邊威廉康納利可能是全球變暖辯論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Connolley因誹謗全球變暖懷疑論者而聞名,他稱之為「septics」。維基百科經常在他們的文章中引入不準確或有偏見的信息。Connolley在維基百科上的位置使他能夠「摧毀偉大成就的科學家」。例如,「在康納利的監督下,弗雷德辛格(Fred Singer)被無情地抹去,並且多年來一直是一個相信火星人和石油工業支付的黑客。Connolley以審查有關中世紀溫暖時期的事實而聞名。由於他多產的編輯和他在傳播「科學共識」中的作用,許多人認為Connolley獲得了他的編輯資金,即他是一名付費編輯。

對記者的偏見

2005年,有匿名用戶在英語維基百科建立了約翰·勞倫斯·席根塔勒(John Lawrence Seigenthaler)其與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及其弟羅伯特·肯尼迪之死有關(即席根塔勒傳記事件)。該內容在4個月內無人修改,直到約翰自己發現問題,並得自己去追查某個特定公司的IP地址,確定犯罪者,才引得維基百科將此內容拿下。最終以席根塔勒出面接受採訪、條目匿名撰寫者現身道歉而告終。這一事件引起了對維基百科的爭論和質疑。[8]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