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維 |
維(拼音:wéi)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形聲字,古字形從糸隹聲 。維的本義是系物的大繩。作動詞表示系、聯結,由系、聯結引申為保全、保持。古代又常用作語氣詞,放於句首或居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維
拼音; wéi
繁體; 維
部首; 糹
五筆; XWYS(86、98)
倉頡; VMOG
鄭碼; ZNI
字級; 一級(編號2492)
平水韻; 上平聲·四支
注音字母; ㄨㄟˊ
總筆畫數; 3+8
造字法; 形聲字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統一碼; U+7EF4
四角號碼; 2011₅
文字源流
形聲字。西周"虢季子白盤"的"維"字作圖1,依《金文編》的說法,字形從糸,右半部的"圖A"作聲旁。從糸,表示這個字的本義與絲有關。"維"字的本義是系物的大繩。春秋以後,聲旁省作"隹(zhuī)"。"隹"本義指鳥。隸書、楷書都從篆文來。
維由本義系物大繩,引申為法令綱紀之義。"四維不張"意思是四維不能伸張,比喻綱紀廢弛,政令不行。舊時稱禮、義、廉、恥為四維,這是比喻的說法。
繩索是用來捆系物體的,所以"維"由本義引申為栓、系、連接。《儀禮·士相見禮》:"維之以索。"意思是用繩索系住。由系、連接又引申為保持、保全之義,如維持、維繫、維護。
"唯、惟、維"這三個字由於音同形近,自古就糾葛不斷。本來,這三個字字義很不相同,這也反映在字形上:"維"字是絞絲旁,本是系物的大繩;"惟"字是心旁,本義是思考;"唯"字是口旁,本義是表答應的嘆詞。在古代,這三個字混淆的程度就已經很深了:在"思考"的意義上,"惟"與"維"通用;在語氣詞上,三個字都通用,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異形詞。
具體說來,"只"是"唯"的引申義,因此以"唯一""唯恐""唯命是聽""唯利是圖"為推薦詞形,至於"惟"表思考的意義現代基本不用了,"思維"就不能寫成"思惟"了。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三上】【糸部】以追切(wéi)
車蓋維也。從糸隹聲。
說文解字注
車蓋維也。車蓋之制,詳於《考工記》,而其維無考。許以此篆專系之車蓋,蓋必有所受矣。引申之,凡相系者曰維,韍維,綬維是也。《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從糸,隹聲。以追切,十五部。
廣韻
以追切,平脂以 ‖唯聲脂2部(wéi)
維,豈也。隅也。持也。系也。《說文》曰:"車蓋維也。"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維·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8
(wéi)《廣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並音惟。《說文》:車蓋維也。
又《博雅》:系也。《詩·小雅》:縶之維之。傳:維,系也。《公羊傳·昭二十四年》:且夫牛馬維婁。註:系馬曰維,系牛曰婁。
又《詩·小雅》:四方是維。《周禮·夏官·大司馬》:以維邦國。註:維,猶連結也。
又《儀禮·太射禮》:中離維綱。註:侯有上下綱,其邪制射舌之角為維。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屠維。
又《前漢·賈誼傳》:是猶度江河亡維楫。註:維,所以繫船。
又《管子·牧民篇》: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又《淮南子·天文訓》:帝張四維,運之以斗。
又《楚辭·天問》:干維焉系。註:維,綱也。
又《爾雅·釋詁》:伊維侯也。註:發語辭。《韻會》:案六經惟、維、唯三字皆通作語辭。又訓獨。《尚書》助辭皆用惟字,《詩》助辭多用維字,《左傳》助辭用唯字,《論語》助辭用惟字。新安朱氏曰:惟從心,思也。維糸,系也。唯從口,專辭也,應辭也。然皆語辭,古書皆通用之。 又地名。《史記·管晏列傳》: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註:應劭曰:故萊夷維邑。
又姓。《姓氏急就篇》:漢維汜,妖巫,卷縣人。
(yōng)又於恭切。音雍。《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浸盧維。《釋文》:盧音雷。維,於恭反。
考證:"《楚辭·天問》:'干維焉系。'註:'維,網也。'"謹照原文網也改綱也。"《爾雅·釋詁》:'維,伊維也。'"謹照原文改伊維侯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