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緒泉情(張念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緒泉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緒泉情》中國當代作家張念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緒泉情

安丘百泉之鄉輝渠鎮以西五公里處,有一古老村落緒泉村,沂膠(律南)路,東西橫穿整個村子,村落北高南低,房舍錯落有致,自然環境優美,人文資源豐富;村南村北是高山峻岭,遠眺群山,連綿起伏,層層梯田像是山頂上伸下來的天梯,山頂處,松柏槐林,青色如黛,鬱鬱蔥蔥,霧塵妙曼;村中央有泉池,水質清澈甘甜,且水涌旺盛,從未乾涸,泉中不時出現串串水泡,似顆顆珍珠,與十公里之外的珍珠泉(雹泉)極為相似。

去年5月26日,曾隨《齊魯新文學》採風團,專程到訪緒泉,被緒泉得天獨厚的幽靜環境所陶醉,被緒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所震撼。

據村民說緒泉源頭在村南的九頂蓮花山上,村南蓮花山素有"八寶銀光洞,九頂蓮花山"之美譽,山上礦石儲量豐富。九頂蓮花山以西是金雞山,以神話傳說而得名,海拔僅四百米,山體下部是石灰岩,上部屬玄武岩,山上零星栽植刺槐和果樹,盛產柴胡、半夏、遠志、丹參等中草藥,古時金雞山上棲息着眾多美麗神奇的金雞,有位獵人站在山北青石台上準備射獵。當金雞出現時,獵人猛發一箭,但只射下幾根羽毛,而金雞則群起展翅西飛,從此一去不返。獵人懊惱不已,猛跺一腳,竟將腳底石頭跺下半米多深。後人遂稱此山為"金雞山",青石台為"跺腳石"。九頂蓮花山、金雞山、跺腳石等自然景觀神話般的存在着,為緒泉增添了文化內涵。

緒泉村坐落山坳間,居民圍繞在緒泉周圍居住,緒泉就位於穿村而過的主路南側,泉水自然流淌,流入村前的小溪。泉池裡泉水甘冽,清澈見底,泉池裡有時又如開水沸騰,向上翻滾,故明萬曆年間《安丘縣誌》記載為「沸泉」。《安丘地名志》載:緒泉以村命名,系天然石泉,水從20米深處石縫中湧出,清冽,甘美,自古時已被利用,明正德年間曾進行重修,1949年以後整修過兩次,泉水極為旺盛,水位接近池面,泉水從溢水洞常年流淌,若堵洞,水從池面四溢。夏季,池畔垂柳青青,流水潺潺,柳蔭下特別涼爽,是歇涼的好地方。

泉池已砌為方形池,池面高出地面0.5米,被新裝修得白色水泥結構欄杆圍着,分內外兩層,外層邊長12米,供人們汲水,南邊修有溢水洞;內層邊長10米,設有欄杆,以防汲水工具掉入池中,水中不長青苔和水草,常溫16度,冬暖夏涼,嚴冬泉池上熱氣蒸騰,從不結冰。泉水高出臨近路面,泉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非常適合飲用,泉內有數尾小魚在快樂的游來游去。池子一旁,砌有龍頭出水口,泉水汩汩流出,先人專門製作了帶有石溝槽的洗衣石板十幾塊,以方便村人在這裡洗衣、洗菜,夜間村人圍坐緒泉旁邊乘涼閒聊。緒泉的南側是廣場,泉池邊和廣場周圍是密植的垂柳,長長的枝條隨風搖曳,像舞蹈姑娘舒展的長袖在飛舞,南側有幾株參天楸樹和燕子柳,倚靠山下巨石,茁壯生長,枝盛葉茂,遮天蔽日,其中一棵燕子柳巨大的軀幹橫臥廣場,似一條巨龍從山上騰空飛來,像一幅難得的風景畫。

據傳,緒泉在元朝以前為自然狀態,泉眼為蛋圓狀,主眼泉水噴涌高出水面七八厘米,並冒出無數氣泡,時人稱「龍王眼」。元末明初,緒泉以北建有寺院,名曰龍泉寺,鼎盛時期有僧人百餘人,在寺院以東以西的山坡上,散居着幾十戶居民,因為有泉池,水源充足,各姓居民,在不同年間,相繼遷來,散居於寺院以東山坡,以及泉池周邊。

遷居泉池邊居住的人口多起來,泉水不夠飲用,明正德年間,人們鑿石擴池,將緒泉擴大為八尺見方的泉池;1973年冬天人們為徹底解決村民吃水難題和蓄水灌溉問題,再次擴建泉池達1600立方米;現在的泉池為改革開放後修建,泉池水面為12米見方,水最深處達20米,水位常年保持一致,上有出水洞,若有堵塞,誰從四周溢出,泉水從不結冰,現在的緒泉大池周圍砌有護欄,東西兩側各50米處,各建有一個蓄水池,供村民飲用,大池出口有「四汪」,頭汪飲用,二汪洗菜和餐具,三汪洗衣,四汪沖洗污物,湧出的泉水余流,向東流入西輝渠水庫。

明洪武年間以來,周氏輾轉多地,最後遷來村後周家井子定居、張氏遷至村西跺腳石定居,王氏遷至村東崮山前定居。再後來解、崔、鞠、劉等姓,相繼遷來定居,幾百戶居民零零落落,散居在寺院和泉池周圍,此處人口增多後,往往都到泉子裡取水吃。

明萬曆年間,龍泉寺里住着數十位僧人,僧人仗勢欺人,霸占良田和泉池,將土地租給周圍百姓耕種,控制着居民飲用泉水。遇上了乾旱年頭,村民們來到泉上取水,時有發生爭水現象。雖說僧人身居佛法聖地,卻是一群霸道好色之徒。他們以為這裡地處山區,山高皇帝遠,逐漸變得無法無天,無惡不作,開始打村里婦女的主意。

有一年大旱,和尚們看到了機會,不准男人來打水,只准女人來。理由是男人來打水容易引起爭水糾紛,吵吵鬧鬧,驚憂佛門聖地。村民雖知道和尚的鬼把戲,但是他們控制泉池,各姓村民實在沒有別的辦法。

寺廟離住戶較遠,每當婦女來泉上打水時,惡僧們對婦女採用引誘和威逼手段,拉進寺里尋歡,百般調戲,甚至姦淫,事後,還威脅村婦女不准說出去。紙里終究包不住火,村民們很快弄明白了和尚侮辱農婦的惡行,周姓族長多次上告到官府,均沒有得到處理。各姓族人個個怒火中燒,商量着如何除掉惡棍。

周姓族人,出了個主意,採用火攻,找時間把寺院燒毀,一了百了。他們選擇在一個大年五更漆黑的深夜,各姓族人秘密聯合起來,集中起準備好的乾柴高粱秸稈等,堆積放在寺廟大門及院牆周圍,把火點起來,火借風勢,風借火威,熊熊烈火迅速把寺廟包圍了,惡魔們正在睡覺,當被大火驚醒時,已來不及逃脫,唯有一個瘸腿和尚因事外出,免得一死,其餘惡僧全被燒死。

事後,外出歸來的瘸僧以「故意縱火」罪名將村民告至官府,官府下來查案,一周姓族長,自告奮勇,出面應案,在堂上受盡酷刑,周老漢寧死不屈,拒不承認放火之事,官府無奈,只好判他無罪,以「失天火」結案,周姓老人回家後不久去世了,各姓族人,紛紛出工出力,厚葬老人,並立石碑,予以紀念

寺院焚毀,惡僧被除。從此,各姓村民為取水方便, 散居周圍稍遠的農戶也陸續聚集在泉池邊,建房居住,逐步形成了以泉池為中心的村落。開始稱「聚泉」和「宿泉」,後漸漸演變為「緒泉」。

村里人至今流傳着「輝渠蔥,兩河蒜,緒泉的閨女不用看。」的俗語,在安丘,每當聽到有人說起這句話,就知道準是輝渠人,在東北,每當聽到有人說起這句話,就知道準是安丘人,沒錯。這句話流傳甚廣,且流傳時間長,說明了緒泉泉水,水質清冽甘甜,養顏養生,滋潤了皮膚白嫩的緒泉女子。緒泉的姑娘容貌姣好,嫩白漂亮,身板結實,吃苦耐勞,每當媒人提親,連看都不用看,准成,不需要再相親了。緒泉水不僅養顏也養生,在緒泉村里八九十歲的老年人比比皆是,緒泉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緒泉,這個人傑地靈的美麗山村,用甘甜清冽的泉水,養育了一代一代的緒泉人。

緒泉村不僅自然環境幽靜俊秀,人文內涵豐富,還是一個英雄的村莊。抗戰時期,蘇魯戰區政治部主周復中將和他的部隊,駐紮緒泉以南的董家宅村,周復中將原籍緒泉,曾到緒泉認祖歸宗,1943年2月,日偽軍集結2.5萬人,對安丘西南山區進行瘋狂的大掃蕩,周復將軍在城頂山戰役中,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率部突圍時,不幸中彈,壯烈殉國,他的部下和緒泉周姓族人搶回了遺體,安葬在緒泉周姓老林里,並刻碑兩塊,一塊寫「周公之墓」立於墓前,一塊寫有周復將軍生平傳略的墓志銘埋於地下。有緒泉村民的呵護,我們的抗日英雄,長眠在幽靜的緒泉邊,長眠在大山的懷抱里。直至1995年8月22日,山東省追認周復為革命烈士,安丘有關部門出面,將周家老林里的周復墓,遷入安丘市革命烈士陵園,以示安丘人們永久不忘烈士的豐功偉績。

漫步在緒泉村子裡,漫步在縱橫交錯的小巷裡,眼前是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泉池、古街巷,到處是錯落有致的石板房和斑駁陸離的石頭牆,歷史在這裡靜靜沉澱,映照着曾經的輝煌仿佛在訴說着過去的故事。

緒泉村,濃郁的山區地方特色,古老的鄉村文化韻味,經歷了滄桑歲月的洗禮,更加綺麗,更加燦爛,猶如鑲嵌安丘西南山區的一顆明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僅僅寫在清冽的泉池邊,也已經深深印在緒泉人的心裡,緒泉村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延續鄉村歷史文脈,豐富了農村振興的內涵,緒泉優美淑靜的自然環境,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鄉村旅遊展現了一幅多彩靚麗的自然風景![1]

作者簡介

張念理,山東濰坊人,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齊魯新文學》副主編,中外酒文化協會副秘書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