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繡襦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崑劇舞台藝術(劇照)原圖鏈接來自 站酷網 的圖片

繡襦記》,明徐霖作(一說薛近兗作或說萬曆時無名氏改編)。寫的是唐代滎陽公子鄭元和與長安妓女李亞仙的愛情故事。全劇共四十一出。有《六十種曲》本和《中國十大古典悲喜劇集》校注本。

劇目介紹

崑劇《繡襦記》劇情是:常州刺史鄭之子鄭元和赴長安應試,欲求取功名。閒時到勾欄遊玩,與長安名妓李亞仙一見鍾情,整天與李亞仙在一起。不久,鄭元和帶來的金銀全部花盡,最後連僕人來興都給賣掉了。鴇母李大媽見其財盡,便與賈二媽設下金蟬脫殼之計,將鄭元和騙走,暗中搬家。鄭元和找不到李亞仙,遂流落江湖,充當歌郎,送殯唱輓歌為生。其父鄭儋進京述職,見鄭元和與人賭唱歌詞,認為他有辱家門,將鄭元和鞭笞至死,棄屍荒郊。後鄭元和被人救活,寄養卑田院,學會了唱蓮花落,在長安街上沿途叫化。一日風雪嚴寒,鄭元和唱着蓮花落在長安城中沿街乞討,恰巧來到李亞仙居處。李亞仙自與鄭元和離散後,舊情不忘,一直拒絕接客,等待與鄭元和重逢。這時見到鄭元和後,便急忙將繡襦披在鄭元和身上,並將其擁入暖閣之中,然後又以利害關係說動鴇母,自贖其身,別賃屋與鄭元和同住。亞仙賣掉釵環首飾,買回書籍,甚至剔目毀容以絕元和心中雜念,督促元和發憤苦讀。鄭元和亦立下誓言,不考取功名絕不回來。後果然高中狀元,詔除成都參軍。鄭元和乃攜李亞仙入蜀赴任,恰值其父擢升成都府尹,相會於驛館,兩下盡釋前嫌,亞仙與元和也正式結為夫婦。

中國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1]上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越劇中則常見為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淨、丑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中國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2]"、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視頻

繡襦記 相關視頻

中國戲曲角色之男旦
中國戲曲的魅力,水袖表演國色天香,太美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