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絕知思念要聽音(李文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絕知思念要聽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絕知思念要聽音》中國當代作家李文旺的散文。

作品欣賞

絕知思念要聽音

2002年,我到上海,在一個手機大賣場,我看見兩句很有韻味的詩句作為宣傳橫幅掛在大賣場的門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思念要聽音。那是個手機取代書信不久的時代,這廣告將「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詩僅僅改動了四個字,卻恰到好處地表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在傳達思念之情的時候,手機上的聲音聯繫,遠遠勝過信紙上的文字聯繫。由於有這絕妙的、含有幽默氣息的人文宣傳,大賣場的生意很火爆。

一晃的功夫,近十年過去了,我突然想起了這詩一樣的

廣告詞,聯想到十年來我國手機的普及情況,感慨良多。 時代的變化有時候很慢很慢,比如滿清政府時期的一條辮子,經過多少仁人志士的努力才將它剪除,還有幾千年如一日的,比如晝作夜息的習慣,比如一日三餐的常規;有時候有又很快很快,快得來不及寫出文章來慶祝就悄悄地來到這個社會,走進我們的身邊,就像手機,就像電腦,就像視頻現象。特別快的是手機的前身——呼機,也叫BB機,還等不及人們宣傳它,時髦了一段時間,竟然就像流星一樣悄悄退出了歷史舞台。

以中國之大,手機的出現,不可能沒有人寫文章來歡呼它的誕生。但大量的宣傳文章,不但我沒有看過,就是絕大多數的書蟲也沒有看過,可是手機早已經來到我們的生活中,屈指數來,該有幾千個日夜了啊。

年輕時讀古人的詩句,我尤其喜歡古人思鄉的詩,如黃庭堅的《思鄉汝州作》中的「五更歸夢二百里,一日思親十二時」,崔滌的《望韓公堆》「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歸日是何年」,王維的《雜詩三首》「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劉長卿的《代邊將有懷》「瘦馬戀秋草,征人思故鄉」。用不着在舉例了,這些詩歌讀後給人以莫大的享受,特別是對於遊子來說,這些詩歌更是一劑絕妙的良藥。

這些詩歌為什麼能寫得這麼傳神,言為心聲應該是主要原因。我雖然不是通訊方面的專家,但我知道,在全人類,自從盤古分天地,一直到二十多年前,是沒有手機的,一百四十年前,是沒有電話的。在那漫長的歲月中,人類要表達思鄉之情靠的是什麼?只有書信,只有文字。正所謂水滴石穿,在數不勝數的思鄉語言中,要提煉出這些詩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後來的遊子們因為和這些詩人有同感,讀者和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就是這些詩歌得以廣泛流傳的原因

那麼,是不是隨着手機時代的到來,人們已經能夠通過現代化的通訊工具表達感情,就再也不需要這些詩句呢?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愛有多深,思念就有多深。現在,雖然有了也有了視頻和音頻,可視電話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得到實現。可是,即使可視電話普及到了窮鄉僻壤,人們思鄉或者思念友人的感情還是不可避免存在的。可視電話也遠遠不能將家鄉的一草一木全景式地展現在遊子面前,就算是能夠展現,也只能是平面的。所以,思念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還是將話題轉到現在吧。思念的詩和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不會也不可能是排斥的關係,他們對於遊子來說是互為補充的,就像自行車的兩個輪子,甚至是人們的左右手。但這兩者之間,作用又不是平均分配的,平且有很大的差距。對於那些不欣賞詩歌甚至不願意讀書信的人來說,手機在表達思念、溝通感情方面幾乎占了百分之百,就算是對於文人來說,書信聯繫,即是紙上得來的信息終究是膚淺的,甚至是十分膚淺的。

就以我本人為例,我在離開老家四百里的的地方工作,1997年以前,幾乎每年向老家寫二十封信,應該說,我的書信是夠頻繁的。可是,就算那樣,也難以慰藉我思鄉的心。一來寄信很慢,要四五天甚至一周才到,等信到了,信中說的情況可能早就變了。二來父母沒多少文化,不能給我回信,我的家書除了我叔叔代筆回信,其實常常是「剃頭挑子一頭熱」。而從1997年開始,因為有了電話,加上不久後的手機,我常常打電話代替家書。從那以後,我十幾年來只寫過兩封信,因為實在沒有寫信的必要了。一個電話,兩秒接通,三秒鐘可以通話,方便得就像在家裡,還有哪個家裡人和家裡人打電話啊?電話和手機不但快捷,其他優點也很多。比如,就算聽電話的人一字不識,也絕對不會影響交流,並且這種交流是雙向的。由於地處鄉村,我父母面對電話總是顯得很激動,以至於電話那頭的聲音總是比我多。

黃庭堅身為大詩人、官人、書法家,身處古代,尚且要「一日思親十二時」,也就是說每天思念親人至少十二次———那是怎樣的無奈甚至是痛苦啊。而我的父母,身為現代中國的老百姓,能夠隔三差五地和遠方的親人溝通感情,傾聽聲音,那又是多大的享受啊。在他們聽來,電話那頭的聲音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天籟之音,聽遠方的聲音無疑也成了他們人生中莫大的快樂。黃庭堅要是地下有知,也許會發出「寧做現代黎民,不做古代大儒」的慨嘆吧。這就是時代的差別。

是的,是這個通訊業特別發達的時代賦予了人們以新的感覺和情懷: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思念要聽音。

[1]

作者簡介

李文旺,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