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給父親的遺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給父親的遺書》是何功偉寫的一篇文章,內容是什麼,來了解一下吧。   

原文

兒不肖①,連年遠遊,既未能承歡膝下②,復不克分持家計③。只冀抗戰勝利,返里有期④,河山還我之日⑤,即天倫敘樂之時⑥。邇來國際形勢好轉,敵人力量分散,使再益之以四萬萬人之團結奮鬥,最後勝利當不在遠,不幸黨派摩擦,愈演愈烈。敵人漢奸復從而構煽之,內戰烽火,似將燎原,亡國危機,迫在眉睫,「此敵人漢奸之所喜,而仁人志士之所憂」 (張一麐先生語⑦)。新四軍事件發生之日,兒正臥病鄉間。噩耗傳來,欲哭無淚。孰料元月二十日,兒突被當局拘捕,郎當入獄,幾經審訊,始知系因為共產黨人而構陷入罪。當局正促兒「轉變」,或無意必欲置之於死,然按諸寧死不屈之義,兒除慷慨就死外,絕無他途可循。為天地存正氣,為個人全人格,成仁取義⑧,此正其時。行見汨羅江中⑨,水聲悲咽; 風波亭上⑩,冤氣沖天。兒螻蟻之命,死何足惜! 唯內亂若果擴大,抗戰必難堅持,四十餘月之抗戰業跡 (績),寧能隳於一旦! 百萬將士之熱血頭顱,忍作無謂犧牲! 睹此危局,死後實難瞑目耳!

微聞當局已電召大人來施,意在挾大人以屈兒,當局以 「仁至義盡」之態度,千方百計促兒「轉向」,用心亦良苦矣。而奈兒獻身真理,早具決心,苟義之所在(11),縱刀鋸斧鉞加頸項(12),父母兄弟環泣於前,此心亦萬不可動,此志亦萬不可移。蓋天下有最豐富之感情者,必更有最堅強之理智也。諺云: 「知子莫若父。」 大人愛兒最切,知兒亦最深。曩年兩廣事變發生之時(13),正敵人增兵華北之後,兒為和平團結,一致抗日而奔走號泣,廢寢忘餐,為當局所不諒。大人常戒兒明哲保身。兒激於義憤,以為家國不能並顧,忠孝不能兩全,始終未遵嚴命。大人於失望之餘,曾向諸親友嘆曰: 「此兒太痴,似欲將中華民國荷於其一人肩上者!」往事如此,記憶猶新,夫昔年既未因嚴命而中止救國工作,今日又豈能背棄真理出賣人格以苟全身家性命? 兒丹心耿耿,大人必燭照無遺(14)。若大人果應召來施,天寒路遠,此時千里跋涉,懷滿腔憂慮而來; 他日攜兒屍骸,抱無窮悲痛而去。徒勞往返,於事奚益? 大人年愈半百,又何以堪此?是徒令兒心碎,而益增兒不孝之罪而已。

兒七歲失恃,大人撫之養之,教之育之,一身兼盡嚴父與慈母之責。恩山德海,未報萬一,今後,親老弱弟,侍養無人。不孝之罪,實無可逃。然兒為盡大孝於天下無數萬人之父母而犧牲一切。致不能事親養老,終其天年。苦衷所在,良非得已。惟懇大人移所以愛兒者以愛天下無數萬人之兒女,以愛抗戰死難烈士之遺孤,以愛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之難童,庶幾兒之冤死或正足以顯示大人之慈祥偉大。且也,民族危機,固極嚴重,然在強敵深入國境之今日,除少數漢奸敗類,自外於抗戰營壘; 在抗戰建國綱領之政治基礎上,我精誠團結之民族陣線,必能戰勝一切挑撥離間之陰謀。勝利之路,縱極曲折,但終必導入新民主主義新中國之樂園,此則為兒所深信不疑者也。將來國旗東指之日,大人正可以結束數年來之難民生涯,欣率諸弟妹,重返故鄉,安居樂業以娛晚景(15)。今日雖蒙失子之痛,苟瞻念光明前途,亦大可破涕為笑也。

  不孝兒功偉獄中跪稟

  1941年2月19日

鑑賞

何功偉烈士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獄後,湖北省反動政府主席陳誠利誘兼施,妄圖促使他變節投降,遭到他的強烈痛斥和嚴厲拒絕。反動政府又想讓他的父親前來勸子自首事敵,想以親情來軟化他。在「赴義爭能計養親,時危難作兩全身」 的情況之下,何功偉給父親寫了這封遺書,言論時局,痛斥國賊,以表自己 「成仁取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

克盡孝道,是人的美德和本分。在中國的傳統道德中,孝是其核心之一。何功偉因革命遠遊,不能分持家計,承歡膝下,這是一大憾事,他有愧疚之心,但他所從事的革命事業是為天下人謀幸福的事業。他望父親能體察公心,雖心有愧疚,但無遺恨之意。所以,他在信中用深刻簡練的文字,談論了當時的危難局勢: 「內戰烽火,似將燎原,亡國危機,迫在眉睫。」在民族危亡,國家大難當頭之時,共產黨人想到的是「除慷慨就死外,絕無他途可循。」親情和革命勢難兩全。語言豪邁,情意懇切。寧願犧牲自己的個人幸福,也要 「為天地存正氣,為個人全人格」。作者以戰國時九死其猶未悔,不隨波逐流,憂國憂民的屈原和 「精忠報國」 的岳飛為榜樣,可見他 「成仁取義」 矢志不渝的決心是何等堅定。他一表自己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絕不失節的心志; 二示父親以大義,希望父親能體會兒子憂國憂民的赤忱心懷。這封遺書寫於1941年,當時日本侵占了我大片國土,國民黨政府不積極抗戰,反而挑起內戰,到處製造事端,「皖南事變」驚怒了不少有志之士,面對這種國難當頭的時局,作者對反動統治者這種同室操戈的行為悲憤萬分,字裡行間流露出切齒之恨!

信中還談到父親欲促他轉向一事,揭露了反動當局 「意在挾大人以屈兒」,表面上仁至義盡,實質虛偽的嘴臉。在親情和革命不可兩全的情況下,共產黨人大義凜然,選擇的是革命事業。「而奈兒獻身真理,早具決心,苟義之所在,縱刀鋸斧鉞加頸項,父母兄弟環泣於前,此心亦萬不可動,此志亦萬不可移」。多麼大公無私的心懷,多麼豪邁的誓言!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革命者並非鐵石心腸,對作者而言,七歲喪母,父親一身兼盡嚴父與慈母之責,撫之養之,教之育之,可謂恩山德海。對父親有愛,更有感恩之心,然而對革命者而言,這種愛是集天下最豐富之感情和最堅強之理智的愛。是把私人之愛轉化成了愛天下人的一種大我之愛。作者愛父親,更愛天下人的父母,這是革命者的無私之愛,丹心耿耿之愛!

信中對父親倍加關懷愛戴,對父親往昔的勸阻,作者用拳拳之心疏勸之,希望父親能深明大義,移小愛於大愛。「移所以愛兒者以愛天下無數萬人之兒女,以愛抗戰死難烈士之遺孤,以愛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之難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愛胸懷感人涕下,動人心魄!

《禮記》中言: 「情慾信,辭欲巧」,這也是本篇遺書的兩大特點。作者之「情」,是對父親的拳拳愛心,是對革命事業的耿耿忠心,是共產黨人舍己為民為國的無私奉獻情感,遺書之「辭」採用文白間雜的語言,論理精闢、深刻,情理交融,語言精當,讀起來情深義重,感人至深![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