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經營收益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文化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目錄

名詞解釋

經營收益是一種現實存在的收益,是資產中潛在收益的實現,也就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獲得的利潤。其中,資產是指對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淨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

經營收益、經濟收益、會計收益的比較

經營收益、經濟收益、會計收益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會計收益只包括已實現收益,而將未實現損益排除在外,經濟收益則將企業的經營收益與持有利得同樣對待,而不考慮收益是否已經實現。因此,在通常情況下,會計收益小於經濟收益,其差額主要是持有利得。

另外,會計收益不僅包括企業努力創造的經營收益,也包括大量的非經營收益,如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政府補助、罰沒收支、盤盈盤虧、非貨幣性交易損益、處置無形資產或固定資產淨損益等。由於大部分非經營收益是偶然的、非循環的,因而它不能反映企業正常的盈利能力。如果信息使用者不加分析地利用了包含大量非經營收益的會計利潤進行評價、決策,必將被其誤導。

經營收益和經營性收益的比較

經營收益和經營性收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經營性收益是指企業由於占有使用國有資產或國家投入的資本金,通過正確的生產經營決策,加強生產經營管理,進行技術創新,促使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產品成本降低所獲得的生產經營淨成果。經營性收益是社會財富增長的源泉,提高經營收益和資產使用效率是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一項基本任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