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經濟腹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經濟腹地是中國的一個專有文化術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經濟腹地是一個與經濟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對應的概念。其內涵是經濟中心的吸收和輻射能力能夠達到並能促進其經濟發展的地域範圍。如果沒有經濟腹地,經濟中心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而沒有經濟腹地,也就無所謂經濟中心。以上海為例,其狹域經濟腹地是上海市域,而其廣域經濟腹地則是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腹地是產業鏈賴以形成的基礎,二者唇齒相依。

案例分析

以淮河流域淮河流域作為案例進行分析。

淮河流域經濟作為一塊區域經濟,只能是經濟地理上的概念區域,而不是運行和管理上的實體區域。在這種格局下,淮河流域的經濟發展應以城市為中心,構建流域經濟發展的新機制。

首先,區域經濟有三大構成要素,即經濟中心、經濟腹地、經濟網絡。其中,城市是區域的經濟中心,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集聚與輻射功能,會有效地優化資源與要素的空間配置,溝通城市與區域間的經濟聯繫,從廣度到深度上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因此,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規律表明,淮河流域必須以城市為中心,構建流域經濟發展的新機制。

其次,從區域經濟的增長規律看,在農業社會,區域經濟增長是以農村為主導,在工業社會,區域經濟增長是以城市為主導。隨着工業化的發展,我國區域經濟增長模式已發生由農村為主導向城市為主導的根本性轉變,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率先實現了區域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淮河流域要走出「經濟谷地」,也必須推進這種轉變。

第三,淮河流域已形成較為合理的城市體系,城市經濟發展較快,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這些城市已成為不同空間範圍的區域經濟中心,不同程度地發揮集聚與輻射作用,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區域經濟學的研究還表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繫主要是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繫,這種聯繫的區域空間現象,就是城市經濟圈或城市群經濟圈的出現。在淮河流域,已形成了三大城市經濟圈:一是以蚌埠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二是以徐州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三是以鄭州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蚌埠市位於淮河幹流與京滬鐵路的交匯點,是淮河流域皖北地區的首位城市,向來就是淮河中游兩岸和皖北地區的經濟中心;徐州市位於淮河流域中部的蘇皖魯三省交匯處,為京滬鐵路與隴海鐵路的交匯點,是南京與濟南之間的首位城市,向來是淮海地區的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和經濟中心,位於淮河流域的西北部,京廣鐵路與隴海鐵路在此交匯,河南省境內的淮河流域地區都在鄭州市的輻射與吸引範圍之內,是淮河上游流域的經濟中心。蚌埠、徐州、鄭州三大中心城市各與相鄰的中小城市乃至小城鎮形成了聯繫密切的經濟網絡和經濟圈。淮河流域要走出「經濟谷地」,必須培育三大城市的經濟中心功能,拓展三大城市經濟圈的經濟聯繫、產業聯繫和市場聯繫,優化淮河流域的資源與要素配置和區域經濟空間秩序,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