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作品名稱:《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創作年代:盛唐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李白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前八句主要敘寫張良的事跡,頌揚其智勇豪俠;後六句嘆息世無黃石公而無人識得真才,以曲筆自抒抱負。全詩飽含對張良欽慕之情,其中又暗寓着詩人的身世感慨,夾敘夾議,寫得虎虎有勢而又韻味深長。

原文

譯文

張良少年未能得志如虎嘯時,為求刺客而不顧破產敗家

從滄海公那裡得到一名壯士,用金椎狙擊秦始皇在博浪沙。

這次刺秦報仇行動雖未成功,而其名聲卻因此震動天下。

其逃匿追捕曾經過下邳,怎能說他在智勇雙全上稍差?

今天我懷古來到圯橋上,更加欽羨張良的雄姿英發。

圯橋下只有碧綠的流水,而不知道黃石公如今在哪?

我站在橋上嘆息張良逝去,徐泗兩州從此便變得蕭條空乏。[2]

賞析

此詩起句「虎嘯」二字,即指張良跟隨漢高祖以後,其叱咤風雲的業績。但詩卻用「未」字一筆撇開,只從張良發跡前寫起。張良的祖父和父親曾相繼為韓國宰相,秦滅韓後,立志報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皇」(《史記·留侯世家》)。「破產不為家」五字,點出了張良素來就是一個豪俠仗義、不同尋常的人物。後兩句寫其椎擊秦始皇的壯舉。

據《史記》記載,張良後來「東見滄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詩人把這一小節熔鑄成十個字:「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以上四句直敘之後,第五句一折,「報韓雖不成」,惋惜力士椎擊秦始皇時誤中副車。秦皇帝為之寒慄,趕緊「大索天下」,而張良的英雄膽略,遂使「天地皆振動」。七、八兩句「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寫張良「更姓名潛匿下邳」,而把圯橋進履,受黃石公書一段略去不寫,只用一個「智」字暗點,暗度到三句以後的「曾無黃石公」。「豈曰非智勇?」不以陳述句法正敘,而改用反問之筆,使文氣跌宕,不致於平鋪直敘。後人評此詩,說它句句有飛騰之勢,說得未免抽象,其實所謂「飛騰之勢」,就是第五句的「雖」字一折和第八句的「豈」字一宕所構成。

以上八句夾敘夾議,全都針對張良,李白本人還沒有插身其中。九、十兩句「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這才通過長存的圯橋古蹟,把今人、古人結合起來了。詩人「懷古欽英風」,其着眼點還是在現實:「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這兩句,句法有似五律中的流水對。上句切合圯橋,橋下流水,清澈碧綠,一如張良當時。歲月無常,回黃轉綠,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下句應該說是不見張良了,可是偏偏越過張良,而說不見張良的恩師黃石公。詩人的用意是:他所生活的時代未嘗沒有如張良一般具有英風的人,只是沒有像黃石公那樣的人,加以識拔,傳以太公兵法,造就「為王者師」的人才罷了。

表面上是「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再也沒有這樣的人了;實際上,這裡是以曲筆自抒抱負。《孟子·盡心下》說:「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表面上孟子是喟嘆世無孔子,實質上是隱隱地以孔子的繼承人自負。李白在這裡用筆正和孟子有異曲同工之處:「誰說『蕭條徐泗空』,繼張良而起,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哉!」詩人在《扶風豪士歌》的結尾說:「張良未逐赤松去,橋邊黃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是這首詩末兩句的註腳。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