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細菌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細菌素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細菌素是由細菌或古細菌基因編碼,核糖體合成的一類殺菌蛋白或多肽,細菌素的生產菌對自身分泌的細菌素具有免疫力。細菌素是存在於細菌生活的天然環境中的一類抗菌物質,早期的研究認為細菌素只對同種或具有近緣關係的細菌起作用,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一種細菌素也可能對其他多種細菌起到抑殺作用。

1925年,A·格雷希亞首次報道了大腸桿菌V株產生一種對大腸桿菌Φ株有殺菌作用的物質,這類物質被稱作大腸桿菌素。以後又發現許多大腸桿菌都能產生大腸桿菌素,而且產大腸桿菌素因子可以從供體細胞轉移到受體細胞。

20世紀70年代以後,對細菌素的研究進入分子生物學水平,開展了對細菌素的化學性質、結構、生物合成、釋放和作用方式等方面的探索。利用細菌素或與噬菌體方法結合,可以有效地進行某些細菌的分型和病原菌的流行檢查。

大部分細菌素的產生和寄主細胞對細菌素的免疫性由質粒控制。細菌產生細菌素是細胞的致死過程。致死物質按其性質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低分子量的蛋白質或肽,很難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這類物質的結構,對胰蛋白酶多不穩定;另一類是具有複雜結構的蛋白質顆粒,有噬菌體部分形態結構,易於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對胰蛋白酶穩定。

特點

1、細菌產生的一種抗生代謝產物,對同源種或近似種才有拮抗作用。

2、蛋白質是主要成分。

3、有一定的作用機制(殺菌模式)。

4、主要由質粒控制。

分類

1、細菌素以生產菌而命名:如大腸桿菌產生的細菌素稱大腸桿菌素,乳酸菌產生的稱為乳酸鏈球菌素(乳鏈菌肽,Nisin),綠膿桿菌產生的稱綠膿桿菌素。

2、細菌素根據化學結構、穩定性和分子量大小可分為4類。

第一類定義為羊毛硫抗生素(Lantibiotics),是一類小分子的修飾肽,含19-50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分子活性部位有羊毛硫氨酸(Lanthionine)、β-甲基羊毛硫氨酸(βmethyllanthionine)、脫氫酪氨酸(Dehydrobutyrine)和脫氫丙氨酸(Dehydroalanine)等非編碼氨基酸。Lantibiotics又可細分為兩個亞類:Ia類是由在靶目標膜上形成孔道的陽離子和疏水基團組成的肽,它與結構穩定的Ib類相比,結構的伸展性更好;Ib類是球狀的肽類,它不帶電或帶負電。

第二類是小分子的熱穩定肽(SHSP),分子量小於10Kda,具有疏水性和膜活性,其結構特徵為:N末端信號肽序列長度為18-21個氨基酸,前導肽鏈由一個蛋氨酸,並常隨一個賴氨酸;有活性的細菌素其N—末端+1的位置上通常是賴氨酸或精氨酸。可以分為3個亞類:Iia類N-末端氨基酸序列為Tyr-Gly-Asn-Gly-Val,並由兩個半胱氨酸所構成的S-S橋,對利斯特氏桿菌有活性;Iib類孔道複合物由兩個具有不同氨基酸序列的肽類寡聚體形成;Iic類能被硫醇激活、活性基團要求有原性半胱氨酸殘基。

第三類是熱敏感的大分子蛋白(LHLP),分子量一般大於10Kda,通常在100℃或更低溫度30s內即失活,它們的抑菌譜較窄。

第四類是複合型的大分子複合物,除蛋白質外含有碳水化合物或類脂基團,目前這類細菌素還未被純化。

第二、三、四類細菌素由於不含羊毛硫氨基酸,所以通常又被稱為非羊毛硫抗生素(Non-lantibioticbacteriocin)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