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紙紮藝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紙紮藝術

紙紮,淵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以後逐漸成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這些色澤艷麗、造型拙樸、寓意明快的各類紙紮品,均取竹、木、線、紙為主要材料。以竹、木為骨架,以線團縛部位,糊彩紙以裝飾。為喜慶歡快的活動頻添幾份色彩,同時也為哀喪、祀祭場面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傳統的紙紮藝術作為一種民間美術樣式,以其豐富多彩、實用性廣的特點在民俗節慶文化中深得百姓的推崇和喜愛。紙紮藝術歷史源遠流長,品種多樣,千百年來以其多方融合的藝術語言,描繪着當地百姓的快樂與哀思,敘說着百姓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對民間文化進行着濃縮與立體式的展現。通過它,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江海文化的獨特魅力。紙紮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美術中一種可供觀賞的立體造型藝術,具有藝術形象的直觀性、具體性和靜止性等這些美術的基本特徵。

基本內容

中文名:紙紮藝術

類 別:裝飾藝術

淵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

最初起源於:喪俗

起源

中國的紙紮藝術最初起源於喪俗,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紙紮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它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

明清時遍及城鄉,每逢節日或喜慶之際,民間藝人則充分施展其技藝,扎製成高意詼諧的「老鼠攀葡萄燈」,喜得貴子的「麒麟燈」,望子健康的「鴨(壓)子燈」,祝賀新婚的「鴛鴦燈」,祈求豐收的「金魚燈」,以及名種花草、鳥獸等。 

種類

紙紮的種類不外乎以下四類:一是神像,如入葬時焚於陵墓前的大件扎製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戲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築,如靈房、門樓、牌坊、車轎等;四是明器、包括飲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獸類。諸種紙紮作品取材巧妙,工藝精湛。

典故

為何常州人習慣稱迎春橋為「行(音航)春橋」呢?相傳古時每逢立春節日,地主官員全副頂戴儀仗列隊,扛抬祭品及事前用五色紙由盲人扎糊成的春牛(紙分紅、黃、青、白、黑,由盲人隨意將色紙拼糊後,看牛身上的紙色,預測當年的年成豐欠,如紅多主火災,黃多兆豐年,青主風、白主水、黑為疫云云)和旁立紙紮的手持鞭子的芒(按《東京夢華錄》:「立春前一日,開封進春牛禁中鞭春」。

盧肇:《謫連州書春牛榜子詩》:「不得職因飢欲死,兒儂何用打春牛。」春牛的風俗由來已久,不過我處用紙紮春牛。)一起列入隊伍、鳴鑼開道,經過此橋到孔廟祭天,舉行迎春儀式。清代在進入縣衙大堂時,在鼓樂聲中,將隊伍所抬亭子中的畫軸打開,並迅速收卷,在古時象徵春已來臨之意。由於迎春隊伍通過街巷,萬民爭觀,很象民間迎神行(音航)會,而又必須經過此橋,所以本地人都把迎春橋稱為「行春橋」。[1]

參考文獻

  1. 紙紮藝術概況和其保護道客巴巴,201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