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納稅成本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納稅成本率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納稅成本率指一定時期的納稅成本占稅收收入的比重。

稅成本率的計算公式

稅成本率的計算公式為:納稅成本率=納稅成本/納稅收入×100%。

理論上講,納稅成本率越高,稅收效率越低;反之,則稅收效率越高。從公式上反映出,納稅成本率與納稅成本呈正相關關係,與稅收收入呈負相關關係。通過對納稅成本率的衡量,以評析該國家或地區的納稅成本是否合理,進而對其稅收成本及稅制的運行狀況進行整體分析,尋找問題的癥結,以利於優化稅制,實現對稅收成本的控制。

相關術語

納稅成本,是指納稅人在履行其納稅義務時所支付的各種資源的價值,在西方又稱為「納稅服從成本」、「稅收奉行成本」。由於納稅成本中的時間成本和精神成本不易計量,所以納稅成本又稱為隱性成本。納稅成本最權威的定義是桑福德在1989年給出的,即「在稅制結構和稅負水平一定的情況下,納稅人或第三人如企業為履行其納稅義務而發生的成本」。

稅收收入是指國家憑藉政治權力,按照預定標準,向納稅人強制徵收的收入。

術語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組織開展的包括我國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諸學科名詞術語的規範和審定,「對支撐科技發展,保障語言健康,傳承中華文化,促進社會進步,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義」。該機構界定的「科技名詞」(terms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也稱為「術語」,「是專業領域中科學技術概念的語言指稱,即科學技術概念在語言中的名稱」。

因此無論是文化核心詞還是學科的專業術語,都是概念的語言指稱或詞和短語的固化形式。術語雖屬語言中詞彙的組成部分,卻與一般詞彙有較大區別。即為便於語言之間的信息交換,術語反映的是現代世界科學技術的通用概念,術語所指稱的概念特徵、概念關係、概念定義、概念體系、概念訂名具有國際化和超語言性的特徵。中國名詞術語規範的國家標準實際上主要是基於漢語制訂的,而漢語名詞術語審訂原則和方法又很大程度上參照了術語規範的國際標準,絕大多數現代漢語的科學技術術語是音譯或意譯的西方語言術語。這種做法無疑可以促進不同國家語言之間的信息交換,但是術語規範化在提高語言信息交換效率的同時,也會對語言多樣性的保持和語言的自主創新產生消極影響,因此語言規範和語言創新是需要平衡與協調的兩種語言發展過程中同等重要的目標和趨勢。特別是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專業術語來說,術語所反映的相關概念範疇與其指稱語言的關係非常密切,術語的規範制定與交流傳播也會受所屬語言的明顯制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