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在膠東大地高密縣,50年前後發生了震天動地、觸目驚心的兩次大蝗災。50年前那場大蝗災,高密縣東北鄉人在四老爺的帶領下耗巨資建蝗廟拜蝗神,驅趕泛濫成災的蝗蟲,但那生命力,繁殖力旺盛的蝗蟲仍洶湧澎湃、連綿不斷;又在九老爺的帶領下毀蝗廟驅蝗神,用盡所有方法殺滅蝗蟲,並請來了劉將軍,但蝗蟲仍滅而不絕……四老媽與他的情人也死在了那場蝗災中…… 50年後的大蝗災,人們在解放軍、科學家的幫助下終於戰勝了蝗蟲…

作者簡介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生,山東高密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着懷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他的《紅高粱》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的里程碑之作,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2011年莫言榮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1981年 開始創作生涯。迄今有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說集《透明的紅蘿蔔》、《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 1981年秋,在河北保定市的雙月刊《蓮池》第5期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 1982年,在《蓮池》第二期發表短篇小說《丑兵》、第五期發表短篇小說《為了孩子》。 1983年春,在《蓮池》二期發表短篇小說《售棉大路》並被 《小說月報》轉載。秋,在 當代著名作家莫言參加文學活動發言照片 《蓮池》五期發表短篇小說《民間音樂》,此文得到老作家孫犁賞識。孫在一篇短文中說這篇小說有一種空靈之感 。 1984年春,在《長城》雙月刊二期發表小說《島上的風》、五期發表《雨中的河》。秋天,得到軍藝文學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懷中先生賞識,進入該系學習。

內容預覽

第二天凌晨太陽出土前約有十至十五分鐘光景,我行走在一片尚未開墾的荒地上。初夏老春,殘冬和初春的記憶淡漠。荒地上雜草叢生,草黑綠、結實、枯瘦。輕盈的薄霧迅速消逝着。儘管有霧,但空氣還是異常乾燥。當一隻穿着牛皮涼鞋和另一隻穿着羊皮涼鞋的腳無情地踐踏着生命力極端頑強的野草時,我在心裡思念着一個剛剛打過我兩個耳光的女人。我百思難解她為什麼要打我,因為我和她素不相識,她打我之前五十分鐘我在「太平洋冷飲店」北邊的樹蔭下逐一看着掛在低垂的樹權上的鳥籠子和籠子裡的畫眉,鳥籠子大同小異,畫眉也大同小異,籠子的布罩都是深色的。畫眉在惱怒的鳴叫過程中從不進食和排泄,當然更加無法交配。這是我自從開春以來一直堅持觀察畫眉得出的結論。在過去的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