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油糕(趙藝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紅薯油糕》是中國當代作家趙藝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紅薯油糕
最先吃到的紅薯油糕是母親做的。
每年生產隊分到紅薯後,就可以吃到母親用紅薯為我們姊妹五人做的多種好吃的。用料基本上都是紅薯和麵粉。比如說,紅薯璇饃。紅薯璇饃是平時沒有饃饃情況下做的一種乾糧。相比紅薯油糕來講主要是省油、快捷。紅薯鏇饃吃的機會也是有限的。記得一次早上上學,家裡沒有饃饃可帶,母親烙了紅薯鏇饃,給我們兄妹幾人送到學校。吃時還熱乎乎的。還有,平時有客人來家裡,母親會烙紅薯鏇饃或炸紅薯油糕招待客人,當年,食用油少,有時就用熬煉的豬油代替。這樣炸出來的油糕顏色是微白色的。吃起來或看起來都沒有棉籽油(當年生產隊分給每個村民的油)的香和好看。再有就是春節前要炸很多的紅薯油糕,紅薯丸子,紅薯塊(把紅薯切成滾刀塊狀)。紅薯油糕直接吃,無論涼熱。紅薯丸子或紅薯塊炸好後,放置起來,正月里上籠蒸熟後放糖作為菜品招待客人。這幾種好吃的,我最喜歡紅薯油糕。我一直覺得紅薯油糕的味道就是幸福生活的味道。
紅薯油糕的做法很簡單。主料依次為紅薯、白麵粉、食用油。紅薯的品種多樣化用作油糕的選擇也是多樣化的。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優良品質,不一而足。白皮白瓤,紅皮紅瓤的;干綿瓤,水濕瓤的都可以選作主料。紅薯洗淨,放蒸籠里、鍋里蒸,蒸熟放涼後去皮擠散,摻面。面與紅薯的比例要把握好。五比一的比例比較合適。即五斤紅薯與一斤麵粉。面要適可而止。面多則不甜,炸出的油糕發硬;面少則過甜,炸出的油糕軟的立不住形。然後將紅薯和面攪拌均勻備用,放置一個小時,等待面醒。之後,取麵團逐一拍成直徑為六七公分的圓形小餅。再去過油。這裡要強調一點。油溫在70–80度即可,油過熱,炸出來的油糕表皮顏色深且發黑。還有一點也十分要緊,就是放置糖的時機。一般說,紅薯油糕加糖有兩種:一種是過油前在面里包糖;一種是炸熟後粘糖吃。食者根據自己的喜好做選擇。一般講,炸熟後根據個人需求,選擇粘糖吃為最好。因為,提前包糖,炸出來的油糕有微酸的口感。
人們常說,飲食是有記憶的。平日所說的媽媽的味道外婆的拿手菜可能就是這個意思。長年在外工作,回到家裡,父母會做很多我們喜歡吃的東西。其中就有紅薯油糕。父母離世多年,後來再回家,姐妹們炸油糕帶給我們吃。再後來,一到春節,我也學着給家人做年菜。其中就有紅薯油糕。每次炸數十個不等。有時,還送左鄰右舍品嘗。再後來,在炸紅薯油糕的時候,根據孩子們的建議,做了些改動。一是表層加芝麻,主要怕炸焦了。嘗試了幾個,沒想到出來既好看,吃着也不錯;二是面里包了棗餡,吃起來味道更甜美:紅薯的甜和棗的甜和油糕的香顯現出不同的層次感。紅棗常用街上的紅棗、狗頭棗、山西稷山板棗,先在鍋里煮15分鐘,撈出棗,瀝乾水,再把棗放在篦子上蒸,用時15分鐘。煮和蒸的時間一定要把握好,時間分別不能少於15分鐘,棗蒸好後放涼,分離棗核,攪拌成泥。用時包好下鍋油炸即可。味道吃了都說好。後來,是否包棗泥,聽家人的意見,每年有不同的選擇。不包棗泥時,大家會說,還是越簡單越好;包了棗泥時,大家齊聲道,加料就是不一樣。
紅薯油糕的做法由母親所教。練習和熟練做紅薯油糕的場所是在家裡,食用對象是家人和親朋好友。由此對於我和家人來說,紅薯油糕是一種親情食品。食用或傳承,都會引發對親人的深深思念和無限眷戀。[1]
作者簡介
趙藝宏,原籍山西夏縣。媒體人,曾供職某報社。現在西安一家公司工作。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