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胸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紅胸鴴 |
中文學名: 紅胸鴴 |
紅胸鴴[1](學名:Charadrius asiaticus)屬中小型涉禽。羽毛的顏色為灰褐色,常隨季節和年齡而變化。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後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境多與濕地有關,離不開水。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
特徵
紅胸鴴,體長18-20厘米,翼展55-61厘米,體重70克。
成鳥(繁殖羽):前額、眼先、眉紋、面頰、頦、喉白色;頭頂、枕、眼先斑和耳羽褐色。飛羽和初級覆羽黑褐色。內側4-5枚初級飛羽的內翈有些白色,與大覆羽的白色末梢共同形成翼斑。尾羽褐色,向端部逐漸變深,尾端有狹窄的白色羽緣。腋羽褐色,但翼下覆羽白色。雄鳥的上胸部具栗紅色寬帶;胸帶下沿具有黑色線條。雌鳥的胸帶為灰褐色,沒有黑線。下體餘部白色。
成鳥(非繁殖羽):頭部多白色,微沾黃褐色。上體包括後頸灰褐色,或具有黃色羽緣。胸帶為深淺不一的灰褐色雜斑。
亞成鳥:同成鳥的非繁殖羽。但是上體和翼上覆羽的羽緣多沾黃色。胸部羽毛灰褐色,羽緣泛黃色。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腿通常是灰綠色或灰褐色,偶然也有肉黃色或灰藍色[2]。
習性
常單只或成對活動,偶爾也集成小群,特別是在遷徙季節和冬季,常活動在水邊沙灘或沙石地上,活動時行走速度甚快,常邊走邊覓食,並伴隨着一種單調而細弱的叫聲,響亮尖厲的kuwit聲。通常急速奔走一段距離後稍微停停,然後再向前走。食物有昆蟲及其幼蟲,偶然亦食植物的種子。食物有甲殼類、昆蟲等。
生境
棲息於內陸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干河床、鹽澤和鹽鹼灘等,也見于海濱、草原、溪流、湖岸、農田、內陸乾旱地區的濕地等。
繁殖
紅胸鴴是一夫一妻制。在兩年內達到性成熟。紅胸鴴的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開闊的鹽鹼地上或草地上,尤其是山邊荒漠或半荒漠地區的鹽鹼地上較多選擇。巢通常置於有稀疏灌木或草本植物生長的干雌性地上。可以在湖泊、河岸、沼澤、溪流等水域附近,也可以在離水域相當遠,甚至在離水域十多公里以外的地方營巢。巢甚簡陋,通常系鹽鹼地上或沙地上的凹坑,內墊有少許植物莖葉或小圓石。每窩產卵3枚,卵的顏色為土黃色,其上被有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6—39×27—28毫米[3]。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繁殖於裏海至亞洲中部天山;越冬在非洲。
中國分布:繁殖於新疆西北部天山及準噶爾盆地。種群數量稀少[4]。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參考資料
- ↑ 紅胸鴴(附圖),叫聲網,2014-2-9
- ↑ 紅胸鴴外形特徵,行者物語網,2013-11-13
- ↑ SM公司打造新星五人帥男組合SHINee出道(附圖),新浪網,2017-12-19
- ↑ 紅胸鴴分布範圍,濕地之友網,2017-4-17
- ↑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