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緣層孔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紅緣層孔菌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727390&sid=5940128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紅緣層孔菌 漢語拼音:Hónɡ Yuán Cénɡ Kǒnɡ Jūn |
紅緣層孔菌,中藥名。為多孔菌科真菌松生擬層孔菌Fomitopsispinicola(Sow.exFr.)Karst.的子實體。具有祛風除濕之功效。常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紅緣層孔菌
拼音名:Hónɡ Yuán Cénɡ Kǒnɡ Jūn
別名:紅緣樹舌、紅緣層孔、松生層孔、紅帶菌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omitopsis pinicola(Sow.ex Fr.)Karst.[Fomes pinicola(Sow.ex Fr.)Cooke;Polyporus pinicola Fr.]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松生擬層孔菌的子實體。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採收,採摘後去掉污物,切片,曬乾備用。
原形態
松生擬層孔菌 子實體多年生,木質。菌蓋半圓形、扇形或馬蹄形,側生,(4-30)cm×(6-40)cm,厚2.5-20cm,蓋面初期有一層橙紅色膠樣皮殼,後漸變硬,顏色變為灰色、污灰色、黑褐色至黑色,有明顯的環棱;蓋緣鈍,薄或厚,新生的蓋緣近白色,漸變灰黃色、紅色至紅褐色。管口面白色或乳白色,乾燥後呈黃色或米黃色;管口小,圓形,每1mm間3-5個,管壁厚;菌管多層,每層厚3-5mm,新鮮之菌管層可與上層剝離。菌肉木栓質至木質,近白色,乾燥後呈淡褐色,有環紋。有小囊狀體,無色,薄壁。孢子卵形至橢圓形,光滑,無色,(5.5-7.5)μm×(3.5-4)μm。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600-3800m的松、杉等針葉樹腐木上,偶生於闊葉樹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新疆、江蘇、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
子實體無柄。菌蓋扁平,半球形或馬蹄形,長徑7-35cm,短徑5-24cm,厚3-8cm。表面灰色或黑色,有的具紅色膠質皮殼,有較寬的同心環棱,邊緣赤栗色、黃色或類白色。管口面淺黃色或銹褐色,管口圓形,每1mm間3-5個。縱剖面可見菌管多層,每層厚3-7mm。木質或木栓質。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含以亞油酸(linoleic acid)為主及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22-26個碳原子的2-羥基酸,2,3-二羥基酸等長鏈脂肪酸,植物鞘氨酸(phytosphingosine),β-D-葡聚糖(β-D-glucan),α-葡聚糖,半纖維素(hemicellulose),α-β-和γ-纖維素和果膠物質。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