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汁乳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汁乳菇

中文學名:紅汁乳菇

拉丁學名:Monotropa uniflora L.

別稱:樅菌

門:真菌門

綱:層菌綱

目:傘菌目

科:紅菇科

屬:乳菇屬

紅汁乳菇又稱樅菌,為野生珍貴食用菌。過去由於信息閉塞,它被國內一些書籍誤稱為松乳菇,實際上兩者外形,特別是乳汁顏色差別較大。 紅汁乳菇(Lactarius hatsudake Tanaka)隸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紅菇科乳菇屬,俗稱美味松乳菇、雁鵝菌、樅樹菌、松菌,在美洲歐洲亞洲均有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也有分布。[1]

形態特徵

菌蓋扁半球形至扁平下凹或中央臍狀,寬4~ 10cm,肉色,淡土黃色或杏黃色,有色較深的同心環帶,傷漸變藍綠色,光滑,濕時黏。菌肉粉紅色。乳汁桔紅色漸變藍綠色。菌褶延生,橙色或杏黃色,稍密,分叉,傷變藍綠色。菌柄近柱形,往往向下漸細並略彎曲,長2.5~6cm,粗1~3cm,與菌蓋同色,中空。孢子印帶黃色,孢子無色,廣橢圓形,有網紋。

生長環境

樅菌是一種典型的菌根食用菌,在它的生命周期中離不開馬尾松等松類樹種的活體。即兩者互相依存,形成奇妙的共生關係。正是藉助這種特有的共生作用,樅菌能通過馬尾松根系獲得必需的有機營養、生物激素,進而生長出獨具風味的子實體。離開馬尾松,樅菌便無法形成。反之,馬尾松也必須與樅菌等菌根菌共生,才能在嚴酷的環境下正常生長。
紅汁乳菇在每年的春(3~5月)、秋(9~11月)兩季出菇,春季多發生在4月,時期較短、發生量較少;秋季多在10月,時期較長、發生量較大,這主要是因為在秋季雨量增多、氣溫溫和、濕度較大,是出菇的有利環境。紅汁乳菇出菇的早、晚還受到所在地區的土壤成分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響。

分布範圍

在我國,紅汁乳菇主要分布於安徽台灣廣西河北雲南福建廣東四川貴州湖南西藏吉林河南遼寧江蘇等地。

物種價值

食用價值

紅汁乳菇味道較好,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是一種食、藥兩用的經濟真菌,與其他植物性食物相比,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特點。紅汁乳菇的粗纖維含量很高,由果膠類物質構成,大半混以幾丁質。多糖、粗纖維、粗蛋白含量高於其他常見食用菌子實體,亮氨酸、苯丙氨酸的含量和礦質元素 Zn、Mg、Fe 的含量也高於其他常見食用菌子實體。紅汁乳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粗纖維、氨基酸、多糖和礦質元素。

經濟價值

每到紅汁乳菇產菇季節,產地常有萬人尋覓、千人販賣的盛況。如今,新鮮的紅汁乳菇在長沙每千克已賣到100元,上等品最高售價每千克160元。

半人工栽培

栽培基地選址

選擇沒有松科、殼斗科植物的荒坡荒地或杉木的採伐跡地、廢棄果園、茶園等作為紅汁乳菇栽培基地。有條件的可選擇離水源較近的地段,方便灌溉的緩坡地,建立滴灌或噴灌系統。

生物防護設施建設

基地周邊要留出約2米寬地帶用於栽植馬甲子防護綠籬。並根據地形地勢設置楊梅、木荷等防火綠籬。

地表處理和整地

清理好林地內的所有雜草和灌木,最好能用打碎機將灌木、樹枝等打碎後鋪於林地。樹蔸儘量人工挖起後曝曬、粉碎。按2米×3米或2.5米×2.5米的株行距,做好內傾式魚鱗坑,坑大小為40厘米×40厘米×30厘米。即內低外高,便於集水防旱。並剷除坑周表層土,進行表土回填。

起苗和苗木保鮮

紅汁乳菇菌根苗最核心的結構是根部眾多的菌根單位。如果是裸根苗,起苗時,要深挖苗床土壤,儘可能保護完整活根體系,去掉根系附着的過多土後,用稻田土或塘泥調成泥漿粘裸根系,瀝乾後,用塑料袋分裝,每袋裝100株或50株。紮緊根系,以防止運輸途中水分散失。運輸和暫存時,應將苗安置於避光陰涼之處。起苗後,宜在3日內栽植完畢。如果是容器苗,則可在將苗運到栽植現場,去掉容器後,直接栽緊即可。

栽植

冬季初春,根據天氣狀況,選擇雨(或雪)後初晴時集中栽植。準備好20多個不透水帆布背袋(或彩色厚壁塑料袋),長30~35厘米,寬35~40厘米,厚15~20厘米,用於栽培者隨身攜帶菌根苗。栽植按照「三培兩踩一提苗」的方法操作,關鍵是保護根須,栽後錘緊根周土壤,最後覆蓋一層鬆土。栽培過程中做好現場監督。

撫育

每年4月10~20日,對林地進行一次全面撫育,主要是刀撫,清除妨礙松苗生長的新生雜草和藤本植物。 每年7月20日左右,再進行一次刀撫。從第3年開始,對松樹50厘米以下分枝進行貼干修枝,保證樹體冠形健康,長勢旺盛,後期主幹明顯,出材率高。 所有撫育過程產生的雜草或枝椏可就地均勻覆蓋於樹幹周圍林地,以起到保濕和防除雜草的作用。

水分管理

6~9月,連續乾旱15天以上時,對有滴灌設施的區域內幼樹實施灌溉1次。在秋季出菇前,如遇連續乾旱,也宜進行一次澆灌。每次較集中的採收後,如果沒有自然降雨,也應適當澆灌,使表土潤透。澆灌時,應使水分成霧狀,以保證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同步提高,且不產生地表徑流,增強水分的利用率和有效性。

採收

採收季節一般每年有兩季。一季為4月中旬至5月初,第二季為10月中旬至12月初。產菇時段氣溫一般為12~25度,最佳為14至19度;空氣相對濕度一般為80%~95%,溫差通常在10度左右。栽培基地一般2~3年後開始產菇,此後每年均有兩次產菇期,產菇年份可持續30年以上。 採收時,準備好竹籃,下墊薄層松針。用戴薄手套的手指連菌柄處輕輕採摘菌蓋直徑2厘米以上的個體。如果發現個體連生有較小的子實體,則應用鋒利的剪刀剪斷菌柄,保留較小個體並讓其繼續生長,否則會影響產量。竹籃內堆放的子實體厚度不宜超過15厘米,應及時轉運至專用透氣包裝盒內,集中外運或銷售。

保鮮與加工

產量較大,一時難以迅速鮮銷時,應考慮保鮮與加工問題。有一定規模的基地,可以配套建立配套低溫保鮮庫,或菌油加工庫。已有比較成熟的保鮮技術可供使用。最長保鮮時間可達15天至10個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