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外測溫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外測溫儀

紅外測溫技術在生產過程中,在產品質量控制和監測,設備在線故障診斷和安全保護以及節約能源等方面發揮了着重要作用。近20年來,非接觸紅外人體測溫儀在技術上得到迅速發展,性能不斷完善,功能不斷增強,品種不斷增多,適用範圍也不斷擴大。比起接觸式測溫方法,紅外測溫有着響應時間快、非接觸、使用安全及使用壽命長等優點。非接觸紅外測溫儀包括便攜式、在線式和掃描式三大系列,並備有各種選件和計算機軟件,每一系列中又有各種型號及規格。在不同規格的各種型號測溫儀中,正確選擇紅外測溫儀型號對使用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簡介

1672年,人們發現太陽光(白光)是由各種顏色的光複合而成,同時,牛頓做出了單色光在性質上比白色光更簡單的著名結論。使用分光稜鏡就把太陽光(白光)分解為紅、橙、黃、綠、青、藍、紫等各色單色光。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F. W. 赫胥爾從熱的觀點來研究各種色光時,發現了紅外線。他在研究各種色光的熱量時,有意地把暗室的唯一的窗戶用暗板堵住,並在板上開了一個矩形孔,孔內裝一個分光稜鏡。當太陽光通過稜鏡時,便被分解為彩色光帶,並用溫度計去測量光帶中不同顏色所含的熱量。為了與環境溫度進行比較,赫胥爾用在彩色光帶附近放幾支作為比較用的溫度計來測定周圍環境溫度。試驗中,他偶然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放在光帶紅光外的一支溫度計,比室內其他溫度的批示數值高。經過反覆試驗,這個所謂熱量最多的高溫區,總是位於光帶最邊緣處紅光的外面。於是他宣布太陽發出的輻射中除可見光線外,還有一種人眼看不見的「熱線」,這種看不見的「熱線」位於紅色光外側,叫做紅外線。紅外線是一種電磁波,具有與無線電波及可見光一樣的本質,紅外線的發現是人類對自然認識的一次飛躍,對研究、利用和發展紅外技術領域開闢了一條全新的廣闊道路。紅外線的波長在0.76~100μm之間,按波長的範圍可分為近紅外、中紅外、遠紅外、極遠紅外四類,它在電磁波連續頻譜中的位置是處於無線電波與可見光之間的區域。紅外線輻射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最為廣泛的電磁波輻射,它是基於任何物體在常規環境下都會產生自身的分子和原子無規則的運動,並不停地輻射出熱紅外能量,分子和原子的運動愈劇烈,輻射的能量愈大,反之,輻射的能量愈小。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的物體,都會因自身的分子運動而輻射出紅外線。通過紅外探測器將物體輻射的功率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後,成像裝置的輸出信號就可以完全一一對應地模擬掃描物體表面溫度的空間分布,經電子系統處理,傳至顯示屏上,得到與物體表面熱分布相應的熱像圖。運用這一方法,便能實現對目標進行遠距離熱狀態圖像成像和測溫並進行分析判斷。

評價

紅外熱像儀是利用紅外探測器、光學成像物鏡和光機掃描系統(先進的焦平面技術則省去了光機掃描系統)接受被測目標的紅外輻射能量分布圖形反映到紅外探測器的光敏元上,在光學系統和紅外探測器之間,有一個光機掃描機構(焦平面熱像儀無此機構)對被測物體的紅外熱像進行掃描,並聚焦在單元或分光探測器上,由探測器將紅外輻射能轉換成電信號,經放大處理、轉換或標準視頻信號通過電視屏或監測器顯示紅外熱像圖。這種熱像圖與物體表面的熱分布場相對應;實質上是被測目標物體各部分紅外輻射的熱像分布圖由於信號非常弱,與可見光圖像相比,缺少層次和立體感,因此,在實際動作過程中為更有效地判斷被測目標的紅外熱分布場,常採用一些輔助措施來增加儀器的實用功能如圖像亮度、對比度的控制,實標校正,偽色彩描繪等技術。紅外熱像儀一般分光機掃描成像系統和非掃描成像系統。光機掃描成像系統採用單元或多元(元數有8、10、16、23、48、55、60、120、180甚至更多)光電導或光伏紅外探測器,用單元探測器時速度慢,主要是幀幅響應的時間不夠快,多元陣列探測器可做成高速實時熱像儀。非掃描成像的熱像儀,如近幾年推出的陣列式凝視成像的焦平面熱像儀,屬新一代的熱成像裝置,在性能上大大優於光機掃描式熱像儀,有逐步取代光機掃描式熱像儀的趨勢。其關鍵技術是探測器由單片集成電路組成,被測目標的整個視野都聚焦在上面,並且圖像更加清晰,使用更加方便,儀器非常小巧輕便,同時具有自動調焦圖像凍結,連續放大,點溫、線溫、等溫和語音注釋圖像等功能,儀器採用PC卡,存儲容量可高達500幅圖像。[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