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紫羅蘭(石評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紫羅蘭》中國現代作家石評梅寫的詩。

作品欣賞

紫羅蘭

當她在我面前低着頭,匆匆走過去的時候,

她的心弦鼓盪着我的心弦,

牽引着我的足踵兒,

到了紫羅蘭的面前.

花上的蝶兒,猛吃一驚,嗔人擾她甜蜜的睡眠;

但是花兒很愉快的娜裊舞蹈着,

展開她一摺一摺的笑靨.

我想她心腔中,懷着什麼疑團?

腦海里蕩漾着什麼波瀾?

但是她准痴立着笑而不答!

當我無意中又遇着她的時候,

看到她的手裡拿着鮮爛的花球,

襯着她玫瑰似的頰兒,烏雲般的發兒,

水漾漾漆黑的眼珠兒,滿溢着無窮的話頭.

鳥兒的音韻好像她抑揚的歌聲;

花兒的丰姿,不如她自然活潑的娉婷.

現着一點笑,

隱着一點愁.

她半喜半怨的倚着那紫羅蘭不動.

人的痴心呵!

她恐怕旁人摘她的花.

朋友呵!假如你腦海里鐫深了她,

你隨時能發現一朵燦爛的花,

又何必怕旁人摘她?

車輪和我的心輪一樣,相扭着旋轉;

我的心卻在紫羅蘭前.

小鳥笑着說:

朋友呵!

沉寂里耐着點吧!

不要把血和淚,

染在花瓣上,

使她永鐫着心痛;

忘不了你的悵惘沉悶! [1]

作者簡介

石評梅(1902——1928),原名汝壁,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曾用筆名評梅女士、波微、漱雪、冰華、心珠、夢黛、林娜等。山西省平定縣城關人。[2]

石評梅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是我國近現代著名女作家、革命活動家,代表作有《墓畔哀歌》《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等。石評梅曾主創《京報》副刊——《婦女周刊》,有着「北京著名女詩人」之稱,她在詩歌散文遊記、小說等方面都頗有成就。石評梅與高君宇的愛情故事感人至深,1928年,年僅26歲的石評梅因病離世,與摯愛高君宇同葬陶然亭。[3]

1902年出生於山西平定縣,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就讀時即熱心於文學創作,1923年9月在《晨報副刊》連載長篇遊記《模糊的余影》,1924年與摯友陸晶清編輯《京報副刊.婦女周刊》,1926年,繼續與陸晶清合編《世界日報副刊.薔藏周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在她去世後,其作品曾由廬隱、陸晶清等友人編輯成《濤語》、《偶然草》兩個集子。[4]

1923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石評梅與體育系12人、博物系14人組成"女高師第二組國內旅行團"南下旅遊,她們沿京漢鐵路,經保定武漢南京上海,從青島濟南返回北京。返校後,石評梅寫了一篇五萬餘字的長篇遊記《模糊的余影》,連載於《晨報副刊》1923年9月4日到10月7日。

1923年,石評梅完成學業,接受師大附中聘請擔任女子部學級主任和體育教員、國文教員,後來還在春明女校、女一中、若瑟女校、師大等校兼任教員和講師。擔任北京師大附中女子部主任後,在管理上她採取理智指導、真情感化的方法,使學生心悅誠服接受規則約束。

1924年高君宇因張國燾被捕叛變遭到北洋軍閥政府通緝。他從在京住所臘庫胡同十六號化裝脫險,在狂風暴雨的夜晚到石評梅住處告別。

1924年石評梅和陸晶清合編《京報》副刊的《婦女周刊》時,得到魯迅的關懷和支持。

1924年11月,石評梅與陸晶清等編輯出刊了《京報》副刊--《婦女周刊》。她以犀利的筆觸,揭露抨擊社會的黑暗勢力,激勵人民革命鬥志。[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