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紫河鎮原名兩河鄉。因北自廣利,西北自協和有兩條小河流至今場鎮北一公里處交匯,故名"兩河口",清朝康熙時建場,初名鎮子場,後改名為廣興場。清至民國初年,為三台縣南路觜火鄉駐地。解放後設兩河鄉,1981年地名普查,因重名,諧音更名為紫河。
紫河鎮隸屬於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位於三台縣最南端,有三台"南大門"之稱。2019年底,該鎮轄34個行政村,主要以農業為主,大力發展副業,畜禽養殖蓬勃發展,特產沙田柚深受消費者歡迎。
2019年12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綿陽市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川府民政〔2019〕27號):撤銷廣利鄉和協和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紫河鎮管轄,紫河鎮人民政府駐廣興街260號。[1]
基本概況
紫河鎮位於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原名兩河鄉。清朝康熙時建場,名鎮子場,後改名廣興場。清至民國初,為觜火鄉駐地。紫河鎮位於三台縣最南端,地處大英、射洪二縣結合部。距縣城66公里。西與建中鄉接壤,北與協和鄉、廣利鄉相連,東部與射洪縣的陳古、太乙、涪西鎮交界,南部與大英縣象山鎮相接。鎮政府位於北緯30°42′,東經105°12′。
鎮境地屬丘陵,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紫河鎮年平均氣溫16.9℃,年均降水量878.9毫米左右。紫河鎮以農為主,水利設施比較配套。紫河鎮還有小水庫4座,山平塘99口,石河堰40處,總水面積1367.5畝,總蓄水量148萬立方米,自流灌溉達80%。紫河鎮水源充足、鎮政府連投入資金,興修水利,配套設施基本完善。集市貿易繁華,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達1.2平方公里。上學就醫十分方便。[2]
建制沿革
紫河鎮駐地"兩河口",因北自廣利,西北自協和有兩條小河流至今場鎮北一公里處交匯,故名。清康熙時建場,初名鎮子場,後改名廣興場。
清至民國初年,三台縣設4路28鄉,紫河屬南路觜火鄉(駐兩河口)管轄。
民國9年,川戰迭起,各地加強團練組織,分上、下鄉,設團練辦事處。觜火上鄉駐兩河口,觜火下鄉駐石板灘(今大英縣象山鎮)。
民國14年,改團練為團甲,分別設兩河口、石板灘為團甲公所。
1935年,以團設立兩河口聯保。
1940年,民國政府奉行"新縣制",改設為兩河口鄉。
1951年,土改完成,進行民主建政,仍設兩河鄉。並從兩河鄉、景福鄉(今景福鎮)各劃出部分村建立協和鄉(駐雷家井),從兩河鄉劃出8個村,景福、陳古(今射洪縣陳古鎮)各劃出1個村建立廣利鄉(駐廣利井)。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分別成立兩河公社、協和公社、廣利公社。
1961年,由兩河公社分出4個生產大隊建立雲龍公社,1968年改為黎明公社(駐張家壩)。
1981年,地名普查,因重名,因兩河口解放前曾名觜[zī]火,觜火/紫河諧音,故而取名為紫河公社。
1984年,撤銷公社建制,復設紫河鄉、黎明鄉、協和鄉、廣利鄉,屬向陽區(今景福鎮)。
1992年9月,撤區並鄉建鎮,協和鄉、廣利鄉、兩河鄉、黎明鄉4鄉合併建立紫河鎮。
2000年1月,協和鄉、廣利鄉劃出單設為獨立鄉。
2019年12月,廣利鄉、協和鄉、紫河鎮合併建立紫河鎮,鎮駐地兩河口。
行政區劃
2019年底,紫河鎮轄鎮子橋、龍台寺、杜家溝、天井溝、五福橋、秀才溝、青龍嘴、深埡井、半邊街、河壩子、紀家溝、建設村、石莊溝、石橋溝、何家溝、雷家井、紅燈橋、蓮花嘴、紙匠溝、大勝寨、西岩溝、蘇家溝、觀頂、來龍山、紅花園、仙家井村、龍歸寺村、龍角灣村、肖家溝村、冷家溝村、進居寺村、回龍咀村、黃林灣村、三元寨村34個行政村,廣興街、廣利、協和3個場鎮居委會。[3]
地理位置
紫河鎮位於北緯30°43′35″~30°47′13″,東經105°12′18″~105°16′09″,地處三台縣最南端,東與射洪縣的太乙、涪西鎮交界,南與大英縣象山鎮相接,西與建中鎮相連,北與景福鎮相連,距三台縣城66公里。行政區域面積81平方公里。
全鎮15個行政村、112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全鎮總人口12306人(2017年),5221戶。全鎮總面積33.46平方千米,場鎮面積0.9平方公里。有土地面積854公頃,其中耕地790公頃,人均占有土地0.62畝。全鎮水利設施配套齊全,有全長10公里河流和向黎支幹渠貫穿全鎮,全鎮自流灌溉面積達到85.6%。2000年、2001年,全鎮新植樹4萬株,森林覆蓋面積增長0.8%。鎮境地屬丘陵,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6.9℃,年均降水量878.9毫米左右。鎮以農為主,水利設施比較配套。魯班水庫魯聯、向黎、東明、向廣等4條支渠41公里、斗渠74公里投誰全鎮。還有小水庫4座,山平塘99口,石河堰 40處,總水面積1367.5畝,總蓄水量148萬立方米,自流灌溉達80%。
2017年,常住人口12306人。
農畜牧業發展
紫河鎮內主要以農業為主,紫河鎮水稻、油菜優質率達到80%在和平村建有農業示範園區,着重推廣新品種、新技術。2008年來先後湧現出一批果品專業戶、花卉專業戶、大棚蔬菜專業戶、苗圃專業戶等。現和平村已發展枇杷和水晶梨面積達600多畝,紫河鎮水果面積達1000多畝,蔬菜面積達600多畝。畜禽養殖蓬勃發展,以養豬為主的專業戶達280戶,養雞專業戶達59戶,養鴨專業戶28戶,養鵝專業戶10戶,養蜂專業戶7戶,奶牛專業戶2戶。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商家到鎮內投資農業開發;加快土地的合理流轉,近期引進了兩個大型奶牛場,流轉承包面積230畝。紫河鎮耕地面積19007畝,人均0.96畝,鎮域總人口19771人,其中農業人口17207人,非農業人口2564人,總戶數5505戶,其中集鎮住戶1267戶,常住人口6432人。主產水稻、小麥,經濟作物以油菜、蔬菜、水果、生產為主,養殖業以養成豬、養成雞、鴨、兔為主。2004年,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值達10%,糧食總產量13134噸,農業增加值達5.9%萬元,工業增加值實現14522萬元,入庫稅金694萬元,人均純收入實現3761元。
房屋建設
紫河鎮在吃透農村住房重建有關政策的基礎上,紫河鎮發動曾擔任過村幹部的村民逐戶上門幫農戶算賬,提供6種重建方式讓群眾選擇。紫河鎮農村住房重建將大量開工。為了及時、低價供應建材,除成都的企業承諾水泥、鋼材不漲價外,鎮裡的3家頁岩廠也承諾售價不超過0.33元/匹,且加班加點生產,3個廠月產量總和從震前的700萬匹增加到1000萬匹,完全能夠保障重建需求。紫河鎮還在籌建一個砂石場,以成本價供應群眾。紫河鎮創新了補助金與重建進度掛鈎的機制--補助金分3次發放,分別與開工、主體完工、竣工通過驗收掛鈎,滿足條件的才發放。"這樣可確保農戶把錢用在重建上。"為保證災後重建房屋質量,紫河鎮領導分別聯繫11個村,對房屋重建進行指導。紫河鎮重建辦人員和駐村幹部,則一家一戶監督工程質量,要求新建房屋必須有地圈樑、構造柱、二四牆等。
經濟建設
紫河鎮在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行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糧油生產優質率達80%以上,食用菌面積達1000多畝,水果面積達2500畝,花卉苗木達210畝,生豬年出欄達12萬頭,家禽年出欄90萬隻;集鎮建設步伐較快,是四川省小城鎮試點鎮,完成了集鎮建設規劃修編,集鎮常住人口達6432人,街道全部達到了綠化、硬化、亮化,場鎮衛生、清潔、攤點規範,個體工商戶達410家;鄉鎮企業發展較快,紫河鎮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達60多家,成為紫河鎮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外出務工人員達3200人;村村通水泥路,建成了和平中心村,水利設施配套,主幹渠基本漿砌完備。
2006年紫河鎮實現工業總產值27513萬元,同比增長28.3%;實現工業營業收入26508萬元,同比增長32.6%;實現工業增加值8678萬元,完成任務數的120.5%,同比增長52.7%;入庫三台縣稅金1059萬元,完成縣下達任務數的120.3%,同比增長85.07%。紫河鎮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個,2006年招商企業7個,實際到位資金1730萬元,投資近4000萬元的川貴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已建成試機運行,實現工業經濟穩步增長。紫河鎮工業經濟穩步增長主要是得力於圍繞"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魅力、活力紫河"的主題,堅持"工業強鎮"戰略,觀念更新快,發展工業經濟的信心充足,着力建設軟環境,強力招商引資;有一套適合發展工業經濟的機制,招商靈活,切合本鎮實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為企業服好務,竭力解決企業發展困難;加大了工業經濟發展的目標考核力度和獎懲的幅度,調動幹部群眾發展工業經濟的積極性。
枇杷園
紫河鎮枇杷園:枇杷園位於紫河鎮平村新綿公路旁,占地20餘畝,集餐飲、休閒、娛樂為一體,園內有棋牌室、會議室、餐廳、游泳池,因園內外綠化以枇杷為主而得名。每到枇杷成熟季節,城裡人三五成群到此遊玩,吃農家菜,嘗枇杷,臨走時還可摘些鮮枇杷帶回家,是城裡人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沙田柚
紫河鎮沙甜柚:位於紫河鎮以北的東河,從西至東從中安村、東河村、妙杲村串過,兩岸雜草叢生,為了保護河堤,經黨委政府引導,動員三個村在東河兩岸種植沙甜柚,經過幾年精心管理,東河兩岸的沙甜柚長得綠綠蔥蔥,每到三月,柚子開花的季節,走在東河的河堤上,柚子花香味讓人陶醉,東河的沙甜柚酸中帶甜,深受消費者歡迎,不僅保護了東河河堤,同時增加了農民收入。
蔬菜基地
紫河村蔬菜基地:紫河村方河壩,地處大南河岸邊,土地較沙,歷來就有種植蔬菜的傳統,方河壩的青菜很出名,又甜又粑。2008年來,紫河村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大力種植大棚蔬菜,反季節蔬菜,全村種植蔬菜面積達200餘畝,成為遠近文明的蔬菜基地,蔬菜遠銷成都市郊縣,現村上已建成了1家蔬菜深加工企業。
奶牛合作社
裕民奶牛專業合作社:在市委、市政府發展奶牛產業的好政策鼓勵下,紫河鎮光明村劉氏三兄弟,利用在外鄉開理髮連鎖店積累的資金優勢,積極投資奶牛產業發展,聯合成立海山林公司,自主投資400餘萬元,建成存欄500頭規模奶牛場。他們和光明村兩委幹部創新奶牛產業發展機制,發動周邊群眾入股成立了三台縣第一家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裕民奶牛合作社。合作社採用公司帶動、農戶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聯營的市場化方式運轉。如今入股會員有88個,入股股金62.5萬元,2008年存欄奶牛162頭,其中泌牛5頭,日產鮮奶1.3噸,月收益3萬元,力爭年底實現存欄奶牛300頭以上。[4]
參考文獻
摺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