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骨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索骨丹 |
中文學名: 索骨丹 |
索骨丹[1],中藥名。為虎耳草科植物七葉鬼燈檠RodgersiaaesculifoliaBatalin的根莖。分布於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湖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收斂之功效。常用於瀉痢,白濁,帶下,衄血,吐血,咯血,崩漏,便血,外傷出血,咽喉腫痛,瘡毒,燙火傷,脫肛,子宮脫垂。
目錄
別名
慕荷、老蛇盤、豬屎七、毛荷葉、黃藥子、老漢球、天逢傘、紅苕七、豬屎筒七、秤桿七、麻鷂子、紅藥子、掰合山、山藕、厚朴七、牛角七、毛青紅、 棗兒紅、作合山、撮合扇、紅螺子、寶劍葉、水五龍。
入藥部位
根莖。
性味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消腫解毒。主治用於甲狀腺腫,咽喉腫痛,衄血,吐血,咯血,崩漏,腹瀉,痢疾,便血;外用治外傷出血,子宮脫垂[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研末,每次3-6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研末撒。
藥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
2、抗菌作用。
3、毒性:此藥沒有或很少有毒副反應。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涼血止血,消腫解毒。治咽喉腫痛。」
臨床應用
1、治療痢疾,腹瀉。
3、治療各種濕疹及脫肛、痔瘡。
相關配伍
1、治濕熱腹瀉,痢疾,便血,吐血:鬼燈檠10g,水煎服;或研粉,每服3-6g,開水送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2、治外傷出血:鬼燈檠研粉,直接撒布於患處。(《四川中藥志》1979年)
3、治癰腫瘡癤:醋調(鬼燈檠)粉末服敷患處[3]。(《四川中藥志》1979年)
採收加工
秋季採挖根莖,除去莖葉、鬚根,洗淨,切片曬乾或鮮用。
炮製方法
1、生品:去雜,潤透,切片,乾燥。
2、炒紅苕七:取淨紅苕七片,用火炒至表面泛黃有香味,取出,放涼。
3、炭紅苕七:取淨紅苕七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取出,放涼。
藥材性狀
根莖呈圓柱形,略彎曲,長8-25cm,直徑1.5-3cm。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有橫溝及縱皺紋,上端有棕黃色鱗毛及多數細根及根痕,質堅硬,難折斷。商品多切成薄片,表面棕色,皺縮,有點狀根痕,有的有棕黃色鱗毛,切面紅棕色或暗黃色,有多數白色亮晶小點,並可見棕色或黑色維管束小點。氣微,清香,味微苦、澀。
以片薄、色紅棕、質堅實者為佳[4]。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0.8-1.2米。根狀莖圓柱形,橫生,直徑3-4厘米,內部微紫紅色。莖具棱,近無毛。掌狀複葉具長柄,柄長15-40厘米,基部擴大呈鞘狀,具長柔毛,腋部和近小葉處,毛較多;小葉片5-7,草質,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7.5-30厘米,寬2.7-12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重鋸齒,腹面沿脈疏生近無柄之腺毛,背面沿脈具長柔毛,基部無柄。多歧聚傘花序圓錐狀,長約26厘米,花序軸和花梗均被白色膜片狀毛,並混有少量腺毛;花梗長0.5-1毫米;萼片(6-)5,開展,近三角形,長1.5-2毫米,寬約1.8毫米,先端短漸尖,腹面無毛或具極少(1-3枚)近無柄之腺毛,背面和邊緣具柔毛和短腺毛,具羽狀脈和弧曲脈,脈於先端不匯合、半匯合至匯合(同時存在);雄蕊長1.2-2.6毫米;子房近上位,長約1毫米,花柱2,長0.8-1毫米。蒴果卵形,具喙;種子多數,褐色,紡錘形,微扁,長1.8-2毫米。染色體2n=60。花果期5-10月[5]。
分布區域
分布於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湖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100-3400m的山地林下灌叢、草甸或陰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