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索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索姓,中華姓氏之一。索氏家族,是殷商時代的七個大族之一,索氏的後代,望族出於敦煌、武威。敦煌是索氏家族的老家和祖宗發源之地,而武威後來又成為索氏的一個望族。索氏的得姓,至今已有4000年的左右的歷史。望族居於武威郡,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武威縣一帶。

當然,也有少數民族漢化改索姓的,比如滿族姓氏"索綽羅氏"。

姓氏源流

出自子姓

商殷的七公族之一,湯王后代。據《元和姓纂》載,商朝的王公貴族有七支,形成七姓公族。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把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封在魯(今山東境內),建立魯國,並且把殷商七族中的六族遷徙到魯國,這六姓分別為徐姓、條姓、蕭姓、索姓、長勺姓和尾勺姓。周武王滅紂索氏出了不少力,後來定居在魯國成為名門望族。

出自他族

南北朝及唐時胡人入居中原,有改姓索者;清朝滿族有改姓索者;今滿、藏等民族均有索姓。 [1]

郡望

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為敦煌設治之始。敦煌郡據有陽關、玉門關,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並稱河西四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為商旅必經的絲路重鎮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並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武成郡:隋朝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將定陽郡改為武成郡,治所在定陽縣(今山西吉縣)。

武威郡: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為涼州的州府所在,歷史上曾稱"西涼"、"姑臧",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的地區。西漢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後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西部、武威東部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時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諸國皆建都於該地。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堂號

武成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馮翊堂:以望立堂。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