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頸袋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頸袋鼠

學 名 :Macropus rufogriseus為袋鼠科大袋鼠屬的一種。

俗 稱 : 袋鼠

分布地理 : 澳洲東部。

保護級別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雙門齒目 Diprotodontia

科: 袋鼠科 Macropodidae

屬: 大袋鼠屬 Macropus

種: 紅頸袋鼠 M. rufogriseus

形態特徵

身體為灰棕色,頸部和肩部為紅色,後肢發達,為草食性動物。[1]

紅頸袋鼠是袋鼠中最大的小袋鼠之一,有時被誤認為是袋鼠,紅頸袋鼠雄性體重大約20公斤,體長大約90公分左右,白化種的更珍奇。

紅頸袋鼠的特徵是其黑色的鼻子及爪子,上唇的白紋,灰色的毛皮及兩肩之間的紅點。

為了防止身體過熱,紅頸袋鼠在日間會留在樹叢中,也可能會舔舔前肢幫助散熱。

習性

生活在較溫和及肥沃的澳洲東部。

紅頸袋鼠是獨居的動物,通常棲息在密林之中,在晨昏及夜間活動,偶爾也會在白天活動。

紅頸袋鼠很多時間都是獨自生活的,但仍有較稀疏的群族,往往都有共同哺食的地方。牠們於晚間覓食,尤其是在陰天或近黃昏時份,吃接近遮蔽處的草。[2]

紅頸袋鼠有兩個亞種。塔斯曼尼亞的斑氏小袋鼠(M. r. rufogriseus)較為細小,有較長及粗糙的毛,於夏天末(約2月至4月)繁殖。雌性的斑氏小袋鼠若非在正常季節有孕,則會在8個月後誕下幼獸。牠們可以生活在人類的附近,曾發現牠們在都市的草坪上覓食。另一個亞種是大陸上的M. r. banksianus,全年都僧繁殖。有趣的是飼養下的紅頸袋鼠有穩定的飲食時間。[3]

外來種

1870年,有幾隻小袋鼠由塔斯曼尼亞運送往紐西蘭的基督城。牠們包括了兩頭雌性及一頭雄性,後來被放生。

1874年在獵人山有牠們的蹤跡,經年後牠們大幅的增加。現時估計小袋鼠成為了獵人山的住客,在約350000公頃的地方生活。有些人因牠們數量的增加而認為牠們是害蟲。

1975年,在溫比思奈得野生動物園有兩對紅頸袋鼠。

1993年,其數量就上升至26隻。在坎布里亞的峰區及東蘇塞克斯的亞士頓森林都有指曾出現小量的紅頸袋鼠。牠們是於1900年代引進的,但估計現時已經在當地滅絕。

繁殖

紅頸袋鼠全年可繁殖,懷孕期約26天,每胎一隻。剛出生的小袋鼠會自己爬到母親的育兒袋中,在袋裡待280天,才暫時離開育兒袋,持續吸母乳達12-17個月之久。

紅頸袋鼠的育兒袋中還有小袋鼠的時候,子宮裡的胚胎會「停滯發育」,直到育兒袋裡的小袋鼠發育成熟,將離開育兒袋的時候,胚胎才會繼續發育。一隻性成熟的雌袋鼠,在營養充足的情況下,會有肚子裡懷著一隻、育兒袋中有一隻、身邊還帶著一隻小袋鼠的情況出現。

紅頸袋鼠的孕期只有30天,幼兒出生時像顆軟糖般細小輕盈,牠們會在母親的育兒袋中逗留9個月,吸收營養,在安全的環境下成長。

保育狀況

有些紅頸袋鼠因被認為會吃掉農作物而遭殺害,而開墾森林亦會令牠們失去棲息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