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語二級字,讀作糗(qiǔ),基本意思是乾糧,炒熟的米或面等;飯或麵食粘連成塊狀或糊狀。出自《周禮·籩人》、《國語·楚語》、《孟子·盡心下》等。[1]

[]

基本字義

1. 乾糧,炒熟的米或面等。 2. 飯或麵食粘連成塊狀或糊狀。

詳細釋義

〈名〉 (1) 形聲。從米,臭聲。本義:炒熟的米麥等穀物。 (2) 同本義 [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糗,熬米麥也。——《說文》 糗餌粉飺。——《周禮·籩人》 糗一筐。——《國語·楚語》 舜之飯糗茹草也。——《孟子·盡心下》 (3) 又如:糗芳(芳香的乾糧);糗糒(乾糧);糗餌(將米麥炒熟,搗粉製成的食品) (4) 姓

方言集匯

◎ 粵語:cau3 jau2 zau2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cu5 hiu3 [客語拼音字彙] qiu2 [海陸豐腔] chiu5 hiu3 [客英字典] chiu5 [梅州腔] chu [1] ◎廣 韻:去久切,上44有,qiǔ,流開三上尤溪 ◎平水韻:上聲二十五有·去聲二十六宥 ◎閩南語:khiu7 ◎贛方言:xiu2,佝頭流糗(giau6hau2liu2xiu2)——邋遢樣,病態。長得佝頭流糗

詞語典故

稀飯或帶湯水的麵食(如麵條)煮熟後,由於放了一段時間未動而成稠狀,濟南人稱為「糗(音qiǔ)」。比如說:「趕緊吃吧,麵條下出來都糗了。」在現代漢語中,讀qiǔ的只有這一個「糗」字。糗,在古漢語中是個動詞,指的是「熬粥」;同時它又是個名詞,指的是「乾糧」,這是古代辭書《廣韻》和《說文解字》上說的,原話是:「米麥也。又乾飯屑也。」《孟子·盡心下》中有句「舜之飯糗,茹草也」,其中「糗」用的就是它的名詞意義。 濟南話里的「糗」,保留了它古漢語的動詞意義,並且有了延伸。比如,用慢火以較長時間熬煮糊狀米飯,濟南人就說「糗飯」。可以這樣理解,「糗」是一個由稀漸稠的過程,「糗」的主體也不是所有「麵食」。一些詞典把它解釋為「飯或麵食成塊狀或糊狀」,顯然不確切。就說麵食,饅頭是不會「糗」的,水餃也是不會「糗」的。水餃煮熟後,盛在盤子裡一段時間不動,會粘連在一起,濟南人不說「糗了」,而是說「坨(音tuó)了」。(本處需要說明一下,本段的內容僅以濟南話為例,其實很多地方確實可以解釋為「飯或麵食成塊狀或糊狀」。在青州就有糗糕之說。麵條煮熟後盛在碗裡過一段時間會粘連在一起,我們叫麵條糗了。水餃也是,例句:才出鍋的水餃最好快吃,過會糗了就不好了。) 後來「糗」的詞義進一步發展,其主體就不光是麵食,而且還可以指人。長時間閒呆在一個地方,濟南人也說作「糗」,如:「我都糗在這裡好幾年了。」再如:「成天糗在家裡無所事事,你也出去找個活干?」有意識地怠工、故意執拗不語,濟南話也叫「糗」,如:「上了班,他就干糗着,什麼都不干。」再如:「你就糗吧,惹急了眼我還揍你。」你看,一個「糗」,比普通話的「呆」要來得深刻、生動得多。 棗莊話里的「糗」,一般用來描述人比較瘦弱,皮膚粗糙又(或)沒有精神的狀態。比如,「好久不見。你怎麼糗成這個樣子了?」 「糗」是一個方言詞語,過去使用範圍較小、頻率不高。沒想到,進入網絡時代後,它竟一下子「紅」遍了全國,「出糗」、「糗事」之類的詞語人們早已是耳熟能詳。不過,此「糗」非彼「糗」,意義上也已是風馬牛了(此處「糗」字的用法應是取其把飯煮壞了——例如麵條煮久了會變成漿糊,某些粥煮久了口感也會變差,引申為「把事情辦砸了」、「幹了件蠢事」之意,並非是風馬牛不相及,山東部分地區的方言裡一直就有這個用法)。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去九切,音𩝠。《說文》熬米麥也。 又乾飯屑也。 又糧也。《博雅》糗,糒也。《書·費誓》峙乃糗糧。《疏》糗,擣熬谷也。謂熬米麥使熟,又擣之以為粉。《禮·內則》糗餌。《注》擣熬谷以為糗餌。《周禮·天官》羞籩之實,糗餌粉餈。《注》糗,熬大豆與米也。《左傳·哀十一年》𨻰轅頗出奔鄭,其族轅咺進稻醴、梁糗、腵脯焉。《注》糗,乾飯。《釋名》糗,齲也。飯而磨之使齲碎也。 又姓。《風俗通》漢有糗宗,為嬴長。 又《玉篇》尺沼切。義同。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丘救切,音𪖛。義同。《六書音義》與𥽃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