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高原 崇高的禮讚(張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精神的高原 崇高的禮讚》是中國當代作家張陵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精神的高原 崇高的禮讚
新時代,也是中國報告文學的好時代,中國作家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深入變革時代的生活激流,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故事,有品格有溫度有文化的精品力作精彩紛呈。作為一個筆力強健成果頗豐的報告文學作家,張亞明總能體現出駕馭重大現實題材的思想優勢和寫作實力,禮讚「青藏精神」「民族精神」的鴻篇敘事《探秘第三極》剛剛推出,就迅速轉向國家能源戰略,匠心打造了這部以民族精神為基調、以煤制油突破為題材的長篇《初心與使命》。
讀了《探秘第三極》,再讀這部30多萬字的長篇報告,不僅感受到作者對民族精神象徵的高原魂魄那種特有的虔誠與禮拜,也讓我們讀到了一部耐人尋味的民營經濟發展史。作者腳踏在水煮火燙的鄂爾多斯高原,以風雲激盪的轉型期中國為背景,宏觀觀照與微觀細描相結合,歷史回溯與現實描摹相映輝,在狀寫中國「煤變油」的主線內核里,巧妙地嵌入伊泰風雨三十年的創業輔線,藝術地呈現了一組披荊斬棘、豪氣干雲的人物群像,多側面、深層次地凸顯出中國企業家與科學家以信仰力量構築的精神高原。作品從生命存在、歷史積澱、文化血脈、精神意向展開的抒寫和表達,讓我們讀到了直擊民族心靈的大主題,讀到了莊嚴與崇高,使命與奉獻,由此衍生的審美意向和時代價值,不能不引起我們對中國民營經濟命運的人文觀照,以及對傳統能源如何轉型與綠色經濟如何發展的深層思考。
一
「煤制油」,「煤山變油海」,聽起來這個「黑白變奏曲」並不複雜,其實這是一個化石能源向液態、清潔高效能源轉化的高科技項目,關乎着國家能源安全,寄託着生態環境夢想。尷尬的是,這麼一個意義重大的科研項目,在當年滿街跑着煤老闆豪車、整夜燈紅酒綠的太原,卻因資金匱乏面臨夭折,一方面是科學家在資金困境中掙扎,一方面是我國與南非「市場換技術」的煤制油項目談判十年無果。這種雜亂無序、矛盾交織的狀況,構成了世紀之交的中國社會生態。一個民營企業的鏈接使煤制油出現了戲劇性轉折。伊泰集團董事長張雙旺偶然獲得煤制油的信息,發現「煤變油」中可能潛藏的傳統煤炭資源轉向清潔能源的契機,便果斷決策「與李永旺接頭」,由此開啟了科學家與企業家聯袂互補的「雙旺」節奏,一個個的「不可能」也便終於變成了「可能」。作者站在荒原之上追問歷史與人生的大義,着力在物象與精神交集中尋找高原文化的基因,真實立體而鮮活地還原了這一重大科技成果艱難突破的曲折歷程。
一個民營企業參與如此重大的國家戰略項目,確實挑戰了常人的認知模式,且不說這項目集人才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於一體,單是一項科研經費和技術轉化的巨額投資,往往都有可能讓企業陷入萬劫不復之淵。更不用說,民營企業與國家科研機構的聯姻,還有諸多「剪不斷理還亂」的「體制病」掣肘。面對世界級的高科技難題,國有企業動輒望而卻步,民營企業能行嗎?然而,伊泰人不信邪,不氣餒,就這麼決策了,就這麼實施了,就這麼創造了歷史。「煤制油」間接液化工藝就這樣誕生了,中國第一桶「煤制油」就這樣問世了,中國動能轉化的奇蹟就這樣出現了,伊泰人終於高擎着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旗,躋身世界清潔化工能源的高地。
張雙旺無意做時代聚光燈下的英雄,但開拓性人物的典型性就在於,面對矛盾衝突時的選擇往往是常人之不敢想、不能及,甚至與常理相悖。煤制油技術提高了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也讓伊泰成為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借鑑模板,這時張雙旺卻又出人意料,一個「煤制油核心技術共同分享」的決策推動了煤制油的「裂變效應」。許多「獨家爆料式」的素材,一個個壯懷激烈的故事和具有美學價值的靈魂,經過細緻的考證提純和激情的文學敘事,便具象為一個改變國人慣性思維的伊泰,也成就了一份不可多得的中國煤化工歷史「備忘錄」。素材是繁雜的,歷史是瑣碎的,人物是群雕的,但作者緊緊圍繞煤制油這一事件史海鈎沉去偽存真,撬動了各種各樣的人物、情節,既有專業性又有文學性,既有現實品格又有歷史韻味。扣人心弦的意外轉折,環環相扣的情節設置,可謂一唱三嘆波瀾起伏,這種結構精緻、場面宏闊以及情感濃烈的重要特質,既突出了「報告」成色,又保證了「文學」質地,科學與人文的和諧與交融,讓我們享受到了跌宕起伏的文學之美。
二
新時代呼喚新文學,新文學反映新時代,「好看的故事」背後,一定有發人深省的主題。這部作品以強烈的問題導向意識,展示了改革開放的波瀾壯闊和伊泰人精神的崇高緯度,鏡照了轉型期中國新舊意識形態的顛覆與困惑,有道義有擔當,有筋骨有溫度,有頌揚也有批判,過程美學和生命哲學的空間拓展,增添了作品主題的莊嚴感與悲壯力度,彰顯了時代感、思想性、方向感兼具的雄健氣魄和文學品格,也讓我們看到了煤制油突破之外令人深思的豐富蘊涵。
研究當代中國民營經濟現象,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伊泰都不失為一個生動的絕佳標本。一部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風雲激盪的民營經濟發展史,也是一部非公有制經濟理論政策不斷探索、創新完善的歷史。某種意義看,民營經濟的成長足以用「曲徑通幽、苦難輝煌」來形容,一面在撐起「半壁江山」,一面卻又飽受非議,「體制病」的弊端,不公平的偏見,台前與幕後、江湖與廟堂、現象與本質、偶然與必然,伊泰都曾經歷過。作品除了本真揭示了張雙旺歷經艱辛、無怨無悔的心路歷程,深刻挖掘了「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諸多感人故事背後的邏輯力量。其中最大的亮色,就是張雙旺率先全國民營企業喊出的「四個堅持、四個不變」——「堅持黨的領導不能變,堅持守法經營不能變,堅持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不能變,堅持職工主人翁地位不能變」。這個難能可貴的「政治綱領」,為伊泰壯觀有序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石,也為中國民營經濟豎起了商業倫理的標杆。
伊泰在創新中轉型、轉型中創新的成功證明,不是現實支撐了共產黨人的信仰,而是共產黨人用信仰點亮了現實。作者聚焦民營企業家與科學家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發揮其特有的敘事風格與內在的情理邏輯:信仰催生激情,良知催生詩意,西北高原的審美風骨和精神氣度融於人物,而人物命運在故事中的輾轉起伏又透露出深扎現實的況味,一幕幕時代與人性、命運與苦難、理想與奮鬥的宏大敘事,便折射出了複雜的社會生態和不同的價值取向。在「創新中國」成為最動人、最響亮詞彙的今天,讀到張雙旺「無論國有還是民營,企業做大了,就都屬於社會了」的滾燙語言,一股理想主義、英雄主義氣息迎面撲來,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式脊樑」的鈣與鹽,看到了當代企業家的格與局。這種民族的風骨、非凡的氣度呼之欲出、如睹目前,放射出鮮明的時代色彩和歷史亮度,豐富了改革開放的深刻內涵,作品的現實意義、思想意義、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
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關鍵在於能不能寫出真切的境界、生動的人物和深摯的情致。作品通過伊泰創業、創新的歷程和煤制油突破的宏大敘事,營造出文學真實性的特殊魅力和精神世界的內在張力。張雙旺身上凝聚着人民群眾創造生活、改變命運的熱情與渴望,也有追逐財富創造財富的夢想,但宏大主題必有寬大的境界,作品並沒有對伊泰的財富積累進行獵奇式揭秘,而是跳出流行的物質主義價值標準體系,將探幽細微的筆墨直逼張雙旺靈魂深處,冷靜地反芻了一個企業家的信仰與國家與民族與人民的血脈關係。
「煤變油」這個國家戰略,既是產業轉型的需要,也是傳統能源到新能源、清潔能源的一場變革。但煤間接液化的奇蹟為什麼會發生在張雙旺身上?為什麼會發生在民營企業的伊泰?作者用抒情的英雄主義旋律書寫了張雙旺超越物質世界的精神價值追求。改革開放改變了國運,也改變了張雙旺的命運,當年他「為了換個活法」5萬元起家、帶着21名富裕職工辦起了鄉鎮企業公司。或許他享受過「紅帽子」的一些好處,突如其來的「改制」卻讓他吃盡了產權不明的苦頭。伊泰分崩離析的危機使他覺醒,重新洗牌的伊泰浴火重生,走上了真正意義上的「民企」道路。張雙旺和先期「吃螃蟹」的開拓者一樣,看似簡單的「下海」背後也是一把辛酸淚,有過撕心裂肺的坎坷,也有高亢華彩的樂章。但我看來,新世紀最為精彩的一筆,無疑是「中國第一桶油」的橫空出世。張雙旺開初並不懂「煤制油」,只是為了企業轉型順勢而謀。隨着他與李永旺的相互發現、相互欣賞,「煤山變油海」概念的日漸清晰,「加速煤變油」在兩個高原人身上撞出了絢麗的火花,於是便加快了中國煤制油傳奇的抒寫。
作品沒有把張雙旺模式化、簡單化、漫畫化,而是通過改革開放揭示人的性格和命運,凸顯了人性中永恆閃光的責任擔當、犧牲精神、愛與寬容等等。作者用直抵現場的手法表現了他「不管為官還是從商,總要為人民做點事!」的德性文化精神,並將其「仁厚慈悲、淡泊功名」背後潛藏的信仰之光、理想之光,熔鑄到人物向善、向上、向好的形象和現實生活圖景之中,在給人愉悅的審美感受之餘,也啟迪讀者進行黨性與人性的深層思考。從不滿機關人浮於事的「下海」,到企業做大了積極投身慈善事業,再到轉型升級「打造百年伊泰」,直至出現了「煤變油」乾坤大挪移結局,幾個希望與絕望、斷裂與重構的重要歷史節點,揭示了張雙旺從「小我」到「大我」躍升的必然邏輯。當他為了煤制油在中國科學院喊出「我是共產黨員,不當資本家!」的滾燙話語時,誰不為之感動和震撼?心繫社稷、赤誠報國的寬廣胸懷,砥礪奮進、百折不回的高原精神,有稜有角可觸可感,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可以說,這個「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的感人形象,正是當今中國企業家主流群體實業報國的一個縮影。
人物形象能不能立體站立起來,能不能產生藝術感染力和可讀性,能不能與讀者產生精神共鳴,是判斷科技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尺。這部作品依託蒼莽高原的宏闊背景,用具體豐實的微觀鏡頭書寫故事的重要片段,映襯出高原的文化環境對草根人物性格的影響,一批嶄新立體的典型人物隨着故事情節先後登場,凸顯出廣角多元的社會意義和歷久彌新的審美價值。
說到科學家,大都具有絕頂聰明、刻苦用功、甘於寂寞、書生氣十足的共性,但如何寫出李永旺個性的獨特與不凡?作品多次點化「科學家與哲學」「科學家與文學」的關聯,寫出了科學與人文的相通玄機。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地域文化和社會環境裡,作者將專業性、時代性和文學性有機融合,梳理了「海歸派」李永旺的思想脈絡及鮮明的個性特徵,把西北高原的陽剛之氣和強者精神人格化,以原生形態塑造了一個自由不羈、可愛可嘆、質感鮮活的「狂人」科學家形象。在社會道德嚴重滑坡,價值取向嚴重分化的年代,他以科學精神、理想信念的守望,終於突破「煤制油」這個世界級技術難題,圓了中國幾代科學家未圓的夢,給國家民族爭了氣。他是一個社會良知、民族脊樑的創造者,智慧而又感性,「狂放」而又本真,執着而又堅韌,終於與伊泰聯手打通了「技術與資本」融合的「最後一公里」,以中科合成油公司誕生為標誌,完成了國家科技體制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張東海則是新生代商業領袖人物的典型。作者以敏銳的時代感和嫻熟的文學技巧,「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地發掘了人物品格與時代精神的交匯點,生動展示了張東海撕掉「富二代」的標籤,不畏艱難挑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心路歷程;豐富細膩的情感和精神境界的標高,明顯增強了文學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複雜的社會背景和尖銳的矛盾衝突,形象化的語言和典型化的概括,完成了一個敢於接力、志在高遠的人物形象塑造——現代意識、擔當意識讓他超越了普通企業家局限,「扁平化」管理推動了伊泰的嬗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開啟了伊泰全新的商業時代。作者將這個新生代典型有機地融入實業興國的光榮與夢想,不僅深化了與時俱進的主題表達,強化了作品的思想教育意義,也給讀者帶來了新的思考和新的審美,隨着越來越多「富二代」進化成為「創二代」,預示着崛起的一大批新生代企業家,將給未來社會發展帶來新變化和新動能,塑造出中國經濟新的天際線。
四
我們這個民族需要中國夢,這個時代更需要正能量。伊泰圓夢煤制油,曲折坎坷很多,作品敢於觸及轉型期的複雜現實和矛盾衝突,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很有厚重感,也很有力量感。當張雙旺真心喊出:「我要當共產黨員,不當資本家」的時候,我們會感受到一股激盪靈魂的熱流,他的很多語言很樸素,思想卻很新,在民族復興大合唱中彰顯出彌足珍貴的時代力量。
每個時代都有特定時代的精神與使命,從張雙旺和張東海身上不難發現,父子倆一個植根於傳統文化,一個來源於現代理念,但骨子裡那種企業家精神融入「建設者」精神的文化自覺是共通的。我們知道,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歷史貢獻,國家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這個概念進行了表述,張雙旺、張東海的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正源於他們身上人民精神的活力,源於改革時代火熱生活中的先進思想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伊泰人從「小我」向「大我」升華蛻變的精彩[[故事],就是正在發生着的「建設者」的中國故事,新老兩代企業家「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時代價值和意義,已遠遠溢出了形象本身。
「信仰」是一個重大的命題。信仰對開拓者來說是宗教,是情懷;對作家來說,則是靈魂美醜的雕刻刀,是剖析和梳理故事和情節的原動力。作家帶着崇高感為時代「建設者」代言,情感氛圍、心理氛圍交相呼應的場景和意境,塑造了一個個鼓舞人、感染人的勵志標杆,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思想文化信息,釋放出中華民族精神的崇高品位,也顯示了作者把握時代脈跳的功力和思想的深度。因此我覺得,報告文學的選題固然很重要,題材駕馭力、思想穿透力更重要。這部長篇報告架構縱橫捭闔,走筆氣韻磅礴,宏大而不誇張,載道而不虛空,講出了中國轉型的精彩故事,在快餐化、娛樂化、碎片化的文學生態格局中凸顯出中國自信、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無論從題材、從思想、還是從抒寫上都具有沉甸甸的分量,不僅是新時代的一曲科學讚歌、信仰頌歌、美德禮讚,也是我國能源化工題材的一個重要創作成果。[1]
作者簡介
張陵,著名文學家,原《文藝報》副總編輯,作家出版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