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精神暴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精神暴力

來自網絡的圖片

精神暴力的英文是moral harassment,也就是指,對被害人的精神施加暴力,而使被害人的身心造成傷害的行為。肉體暴力之外的另一種暴力,學名精神暴力,小名"軟暴力"。 這種暴力作為武器,代替不寬容的心將憤怒投射到我們身上,它不能夠把我們打得鼻青臉腫,但足以讓我們的心靈受傷。具體的行為有,言語的威脅,污辱,誹謗中傷,無視,傷害自尊心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精神暴力

外文名; moral harassment

小名; 軟暴力

具體表現; 恫嚇、誹謗中傷、無視、刁難等

典型特徵; 被動接受和麻木不仁

遏制途徑; 立法、宣傳

概況

以道德力量遏制精神暴力

目前,家庭暴力已不局限於拳腳相加、頭破血流的肢體暴力,另一種同樣具有傷害力的精神暴力,讓許多男士、女士「痛在心裡」,有苦說不出。人們把這種來自精神上的家庭暴力稱為"冷麵殺手"。

各地婦聯在做家庭暴力調查時,發現精神暴力對婦女的影響不容迴避,而中國法學會的一項研究結果更證實了精神暴力在我國的普遍性。這項調查表明,與拳腳相加的身體暴力相比,長期不與妻子(或丈夫)說話、辱罵妻子(或丈夫)等精神暴力更加普遍。

這項名為"反對針對婦女的家庭暴力對策研究與干預"的研究結果顯示,65.3%到65.9%的家庭會出現丈夫(或妻子)不理睬妻子(或丈夫)的現象,22.3%到29.6%的家庭會出現丈夫使勁關門或摔東西的行為,有23.8%到28.9%的家庭會出現丈夫辱罵妻子的現象。還有19%到21.7%的家庭中,丈夫會威脅要打妻子。

參加這一研究的專家們指出,精神暴力對婦女的傷害不亞於身體暴力,長期遭受精神暴力容易出現情緒表達障礙和性格扭曲。

同時,精神暴力不僅給受暴者帶來無以言狀的折磨與痛苦,其社會危害也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我們在談論法制、平等、人權時,也應對這種暴力給予高度重視,遏制其發展,防止其危害。

值得重視的是,儘管精神暴力給婦女造成了傷害,但並未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根據2002年底北京市婦聯"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對策研究"調查表明,公眾對於精神暴力的認識比較模糊:對於作用於身體上的暴力,只有3.9%的人認為不屬於家庭暴力;但對於精神上的傷害,如"丈夫長期不和妻子說話""恥笑妻子的缺陷或弱點。"分別有65.7%和48.3%的人認為不屬於家庭暴力。精神暴力在我國還是個新名詞,當然沒有進入法律調整的視線,所以受害婦女向法庭提起訴訟是不可能的。其實對精神暴力鑑別、取證從法律上界定也很難,加上沒有傷痕,不見鮮血,不能做傷情鑑定,鬧到法庭也難以認定究竟是否存在精神暴力。

當然,面對家庭暴力的魔爪,有的婦女也選擇司法途徑解決問題,但終因證據難以取得,不僅問題沒有解決,反而使受暴者感到上告無門求助無路。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情況下,有人選擇自殺這種最極端的自我毀滅方式。

事實上,遭受精神暴力的婦女在長期的暴力環境下,大多喪失了自信心,喪失了起訴的勇氣,不得不繼續維持暴力的婚姻關係。

有調查表明,精神暴力以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居多。被動接受和麻木不仁是受暴者的典型特徵。婦女們遭受家庭暴力一般經過三個階段:開始時,她們感到吃驚,竭力躲避;然後感到恐懼,努力討好丈夫;最後感到抑鬱,躲到一邊自責。一旦家庭暴力成為習慣,最後的後果是婦女徹底喪失反抗的勇氣。

鑑於精神暴力在現實中對婦女的危害,有人認為,應立法對其加以預防和懲治。但也有人發出了反對、質疑的聲音。有網民發表言論,認為精神暴力引申、誇大了暴力的含義。還有的網民認為所謂"精神暴力"只不過是一種借代的用詞,其含義表示了精神傷害,不能作為嚴格界定的法律概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而到了人們感情之間的關係就更為複雜,如果用條文進行明確化,那一定是徒勞的,也不具有現實的操作意義。中國的法制建設應該在公正判決這個基礎上進行努力,而不是在具體的條文上一味地細化。

上述言論不乏合理之處,確實,立法是遏制暴力的有效手段,但並不是唯一的手段,也不是最重要的手段。對家庭暴力,我們還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首先,加強對精神暴力危害的宣傳,強化對實施暴力者的道德譴責,以社會道德力量約束精神暴力。第二,倡導全社會尊重婦女、愛護婦女,為消除家庭暴力創造良好社會氛圍。第三,北京市婦聯所做的調查表明,婚外兩性關係的發生是導致家庭精神傷害或者暴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婦女面對精神暴力侵害時選擇極力容忍的態度,極端情況下甚至容許第三者登堂入室,反客為主。這種迫於無奈的選擇主要出於對現實因素的考慮,一些女性在經濟上難以獨立,需要依靠丈夫的收入保障生活;不少婦女把生活重心放在養育子女的方面,為了使子女教育得到足夠的經濟保障,而不得不採取對丈夫妥協的方法。面對婦女這種無奈的處境,提高婦女的經濟地位,也是使婦女遠離精神暴力的途徑之一[1]

參考文獻

  1. 精神暴力,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