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粵贛古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粵贛古道,是指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古代連接起贛粵兩省的通道,包括水路和陸路,官道和民間古道[1] 。狹義的粵贛古道,特指2017年新發現的河源市通往江西省的古道。河源市粵贛古道歷史悠久,自北向南從和平縣西部向南通往連平縣東南部,穿越東源縣,直至河源市茶山公園,與水域相貫通,主道總長約150公里。2017年11月,廣東省頒布的《廣東省南粵古驛道線路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明確表示,要在2025年底前完成粵贛古道的線路重建,粵贛古道沿線各地的人文自然景觀將被重新挖掘,並重煥它的生機。

中文名稱 粵贛古道

地理位置 廣東省東北部的粵贛邊界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萬綠湖白雲樓何新屋關爺廟李田仙岩景區 和平熱水漂流,熱龍溫泉,北聯古村落等

途徑地區 和平縣連平縣東源縣源城區

歷史由來

粵贛古道最早的由來,根據和平縣民間文化學者陳仰天和青州鎮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古道最早為南宋期間隸屬河源縣大湖鄉石馬村的謝志鴻帶領商隊踩出了一條貿易通道,後為了便與外地連接,由他斥資,由官府承名,修築了大湖至和平縣青州鎮、熱水鎮、浰源鎮連接江西省龍南縣,再分叉轉道定南縣、贛州和湘南等地的古道。宋度宗時期,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知州,對謝志鴻修築古道、推動粵贛商貿發展之舉大加讚賞。明朝弘治至正德年間,出自浰源的池仲容帶領農民起義,常常洗劫商隊,「劫富濟貧」,該古道一度中落無人敢走。後池仲容遭到時任南贛巡撫王陽明率兵進剿,在古道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有關王陽明「破山中賊」的故事。

線路規模

粵贛古道由北至南的完整線路為:從和平縣的浰源鎮通往熱水鎮、青州鎮,向南通往連平縣繡緞鎮、大湖鎮、三角、高莞、忠信等鎮,穿越東源縣順天、澗頭、雙江等鎮,直至河源市區茶山公園,與水域相貫通,主道總長約150公里[2] 。此外,粵贛古道的支道眾多,呈網狀分布。至2018年4月,經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二大隊的兩次調查工作,共挖掘了主道支道共332.2公里,最終確認其中保存好、較好、一般的(即本體資源)共有38.3公里,可修複利用的(含本體資源)104.5公里。沿途還新發現了大量茶亭、古橋等文物。

各方說法

對於此次新發掘出來的河源市粵贛古道,各方觀點不一。和平縣民間文化保護人士陳仰天認為,根據發現的文物古蹟來看,一路有茶亭、驛站和關爺廟等官方驛道的配套,在修建之時必定是通過官方認可和支持,地位十分重要。和平縣博物館館長吳更生則認為,登記在縣誌上的古驛道,並沒有此次挖掘出來的這一條路線,且該古道多為0.8米-1.2米寬,應是古代通商之道。二九二大隊調查成果顯示,粵贛古道北段在和平縣、連平縣縣誌上沒有記載,南段主道則與源城區、東源縣縣誌記載的的西北路完全一致,即「自縣城過龍津渡口,經狗比瀝、香車、南湖、斗背、橋頭、東壩、順天、二龍江、石塘水至連平縣忠信」。從文史資料看河源至江西的主道至少6條,支道更多,因此粵贛古道還有大量資源有待挖掘。

發展規劃

2017年11月,廣東省頒布的《廣東省南粵古驛道線路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明確表示,要在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全省六條南粵古驛道(將粵贛古道列入其中)的線路建設,古驛道線路、發展節點、特色鎮村互通互聯,成為「一帶一路」的文化品牌和經濟發展走廊。2018年3月,粵贛古道東源縣新港鎮至雙江鎮、連平縣大湖鎮至和平縣熱水鎮2段入選2018年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河源市將對其進行重點保護和修複利用。2018年10月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第6站也將在河源市大湖鎮舉行。

視頻

粵贛古道上的古驛站:赤嶺茶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