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粗莖鱗毛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粗莖鱗毛蕨

中文名稱:粗莖鱗毛蕨

學名: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科:鱗毛蕨科

屬:鱗毛蕨屬

種:粗莖鱗毛蕨

粗莖鱗毛蕨又名綿馬鱗毛蕨雞膀鱗毛蕨,野雞膀子、綿馬羊齒、東綿馬、日本綿馬、牛毛黃。為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鱗毛蕨屬植物。藥材商品名稱"貫眾"

信息

別稱:貫眾、東北貫眾、東綿馬、貫仲、綿馬貫眾

界:植物界

門:蕨類植物門

亞門:真蕨亞門

綱:薄囊蕨綱

目:水龍骨目

族:鱗毛蕨族

亞屬:平鱗亞屬

分布區域:東北和河北東北部,朝鮮及日本也有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1米。根狀莖粗大,直立或斜升。葉簇生

葉柄、連同根狀莖密生鱗片,鱗片膜質或厚膜質,淡褐色至栗棕色,具光澤,下部鱗片一般較寬大,卵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1-3厘米,邊緣疏生刺突,向上漸變成線形至鑽形而扭曲的狹鱗片;

葉軸上的鱗片明顯扭卷,線形至披針形紅棕色;葉柄深麥稈色,顯著短於葉片;

葉片長圓形至倒披針形,長50-120厘米,寬15-30厘米,基部狹縮,先端短漸尖,二回羽狀深裂;

羽片通常30對以上,無柄,線狀披針形,下部羽片明顯縮短,中部稍上羽片最大,長8-15厘米,寬1.5-3厘米,向兩端羽片依次縮短,羽狀深裂;裂片密接,長圓形,寬2-5毫米,基部與羽軸廣合生,先端圓或鈍圓,淺鈍鋸齒緣或近全緣

葉脈羽狀,側脈分叉,偶單一。葉厚草質至紙質,背面淡綠色,沿羽軸生有具長緣毛的卵狀披針形鱗片,裂片兩面及邊緣散生扭卷的窄鱗片和鱗毛。孢子囊群圓形,通常孢生於葉片背面上部1/3-1/2處,背生於小脈中下部,每裂片1-4對;

囊群蓋圓腎形或馬蹄形,幾乎全緣,棕色,稀帶淡綠色或灰綠色,膜質,成熟時不完全覆蓋孢子囊群。孢子具周壁,染色體n=41。[1]

產地分布

東北和河北東北部,朝鮮及日本也有。

生長習性

生于山地陰坡混交林下濕地。

藥用價值

來源

為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的根莖及葉柄殘基。秋季採收,將全株挖起,除去地上部分及鬚根,洗淨,曬乾。

性味

苦;澀;微寒;有小毒

性狀

全體略呈圓錐形,似鳳梨,長10~20cm,直徑4.5~8cm,表面密生整齊的葉柄殘基及黃棕色膜質鱗片,並有彎曲的鬚根。葉柄殘基呈扁圓柱形,稍彎曲,質硬,折斷面棕色,近邊緣處有細小分體中柱5~10個,環狀排列。剝去葉柄殘基,可見根莖,質堅硬,橫斷面有黃白色分體中柱5~13個,作環狀排列。氣特異,味微澀、苦。以個大,質堅實,葉柄斷面棕綠色者為佳。

功效

為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的根莖及葉柄殘基。 主治風熱感冒,溫熱斑疹,吐血,衄血,腸風便血,血痢,血崩,帶下,瘡瘍,尿血,月經過多,刀傷出血,蛔蟲、饒蟲、絛蟲病,人工流產,產後出血。

經脈

肝經;胃經

主治

殺蛔、絛、蟯蟲,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治風熱感冒,溫熱斑疹,吐血,衄血,腸風便血,血痢,血崩,帶下,瘡瘍,尿血,月經過多,刀傷出血,蛔蟲、饒蟲、絛蟲病,人工流產,產後出血。

①《本經》:主腹中邪熱氣,諸毒,殺三蟲。

②《別錄》:去寸白,破癥瘕,除頭風,止金瘡。

③《本草圖經》:止鼻衄。

④《滇南本草》:祛毒,止血,解水毒。

⑤《綱目》:治下血崩中,帶下,產後血氣脹痛,斑疹毒,漆毒,骨哽。

⑥《會約醫鏡》:治邪熱腹痛,解時行疫氣。

⑦《奉經續疏》:治喉痹,消頑腫。

⑧《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驅蟲,止血,清熱解毒。治蛔蟲,絛蟲,蟲積腹痛;子宮功能牲出血,白帶。貫眾放在水缸中,飲用其水,預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麻疹。

⑨《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止血殺蟲。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傳染病。治便血。尿血、鼻衄、月經過多、蛔蟲症、蟯蟲症。

⑩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祛風活血,補肝腎。治風寒濕痹,腰膝酸痛,遺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塗。

注意禁忌

陰虛內熱及脾胃虛寒者不宜,孕婦慎用。[2]

參考資料

  1. 粗莖鱗毛蕨,有道網
  2. 粗莖鱗毛蕨,中醫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