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粒子(物理學概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粒子(物理學概念)

來自網絡的圖片

粒子 [1] (particle),是指能夠以自由狀態存在的最小物質組成部分。最早發現的粒子是原子、電子和質子,1932年又發現中子,確認原子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它們比起原子來是更為基本的物質組分,於是稱之為基本粒子。以後這類粒子發現越來越多,累計已超過幾百種,且還有不斷增多的趨勢;此外這些粒子中有些粒子迄今的實驗尚未發現其有內部結構,有些粒子實驗顯示具有明顯的內部結構。看來這些粒子並不屬於同一層次,因此基本粒子一詞已成為歷史,如今統稱為粒子。粒子並不是像中子、質子等實際存在的具體的物質,而是它們的統稱,是一種模型理念。詞條詳細介紹了電子、原子核、介子、夸克、輕子、強子族等粒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粒子

外文名;particle

別   名;基本粒子

定   義;指構成一切物質實體的基本成分

領   域;核能

學   科;核物理

發現歷程

1897年湯姆生髮現電子,1911年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繼而我們發現了光子,並認為「光子、電子、質子、中子」是組成物質的不可再分的粒子,所以把它們叫「基本粒子 」。

19世紀末都認為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發現了電子、質子和中子後,許多人認為光子和它們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逐漸發現了數以百計的不由質子、中子、電子組成的新粒子;又發現質子、中子等本身也有自己的複雜的結構。從20世紀後半期起,就將「基本」二字去掉,統稱為粒子。

20世紀30年代以來,人們在對宇宙射線的研究中陸續發現了一些新的粒子。 1932年發現了正電子; 1937年發現了 μ 子; 1947年發現了K介子和 介子; 後來還發現了一些粒子,質量比質子的質量大,叫做超子。

粒子間相互作用

有強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其中引力相互作用非常弱,可以忽略。通過這些相互作用,產生新粒子或發生粒子衰變等粒子轉化現象。按照參與相互作用的性質將粒子分成以下幾類:①規範粒子。即傳遞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已發現的有傳遞電磁作用的光子和傳遞弱作用的W、Z粒子。②輕子。不直接參與強作用可直接參與電磁作用和弱作用的粒子,已發現的有電子、μ子、τ子和相伴的電子中微子ve、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及它們的反粒子共12種。③強子。直接參與強作用,也參與電磁作用和弱作用的粒子。其中自旋為整數的強子稱為介子,自旋為半整數的強子稱為重子。強子的數目眾多,其中大部分是通過強作用衰變的粒子,其壽命極短,是不穩定的粒子,也稱為共振態。

性質

各種粒子分別有各自的內稟性質 ,有粒子的質量m(靜質量,以能量表示)、壽命τ(平均壽命,指靜止系的平均壽命)、電荷Q(以質子的電荷為單位)、自旋J(以為單位)、宇稱P、同位旋I、同位旋第3分量I3、重子數B、輕子數Le、、Lr、奇異數S、粲數C 、底數d等等。

在現有實驗的精度下,輕子的行為類似點粒子,沒有顯示出具有內部結構,而強子顯示是複合粒子,具有一定的結構。按照現代粒子物理的觀點,介子由一對正反夸克構成,重子由3個夸克構成,輕子和夸克屬於同一層次。[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