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糧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米糧鎮隸屬於陝西省商洛市鎮安縣。地處鎮安縣東南部,東與山陽縣楊地鎮接壤,南與茅坪鎮相接,西與張家鎮西口鎮交界,北與大坪鎮靈龍鎮相連 。總面積237.47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米糧鎮下轄17個行政村 。截至2018年末,米糧鎮戶籍人口33883人 。2011年,米糧鎮農業總產值9247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041萬元。[1]

歷史沿革

1949年11月建白塔鄉,1958年設為白塔管理區,1961年設白塔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白塔鄉。1996年底,全鄉總人口9290人,轄清泉、前村、八一、雙莊、柿園、月明、樹坪、日月、東山9個村、68個組。鄉政府駐七里峽

米糧鎮街。1997年5月,白塔鄉與米糧鄉、熨斗鄉合併設立米糧鎮,鎮政府駐七里峽街(因從小河子白皮梁進峽到老街魚洞峽長7華里得名七里峽)。

(根據《陝西省鎮安縣行政區劃史》整理)。

1949年11月設熨斗鄉,1958年設為熨斗管理區,1961年為熨斗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熨斗鄉。位於鎮安縣東南部。總面積50平方千米。

1996年底,全鄉人口6216人,轄門裡、水峽、新建、歡迎、薛風、河西、豐河、白龍8個村、42個組。鄉政府駐熨斗灘,距縣城70千米。1997年5月,撤銷熨斗鄉,將其與米糧鄉、白塔鄉合併設立米糧鎮。

1949年11月建米糧鄉,1958年設為米糧管理區,1961年設米糧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為米糧鄉。位於鎮安縣東南部。1996年底,面積32平方千米,全鄉人口6594人,轄西坪、紅衛、光明、中心、聯盟、東勝、米糧7個村、42個組。

鄉政府駐米糧川,距縣城65千米。1997年5月,撤銷米糧鄉,將其與白塔鄉、熨斗鄉合併設立米糧鎮。

1949年11月建西溝鄉,1958年設為西溝管理區,1961年設西溝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西溝鄉。

1996年底,全鄉人口2992人,轄民主、安溝、岩子、兩河、江西、聯合6個村、33個組。1997年5月,縣行政區劃調整中其區劃、名稱、駐地維持不變。總面積36.5平方千米。2011年,撤銷西溝鄉併入米糧鎮。至此,米糧鎮轄管14個行政村。[2]

建置沿革

米糧鎮歷史悠久。夏朝屬酆(豐)域之地;殷商、西周為蜀地。春秋時屬楚之酆地,戰國時歸楚郇陽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全國分為三十六郡,米糧鎮屬漢中郡轄地。

西漢時,米糧鎮屬漢中郡西城縣轄地。東漢末期(公元188年-220年),米糧鎮歸益州漢中郡。三國時屬

地。西晉泰始二年(266年),分京兆南部及平陽北部設置豐陽縣,屬上洛郡,轄今山陽、鎮安、柞水。

東晉建武元年(317年)撤豐陽,米糧鎮屬上洛郡轄地。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復設豐陽縣,屬上庸郡。武則天通天元年(696年)分豐陽西(即今柞水縣界牌灣以南、寧陝縣的東北部及鎮安縣轄地)置安業縣,屬商州。米糧鎮從此時起開始設縣。唐景龍二年(708年)安業縣屬京兆府。

景雲元年(710年)改屬商州。乾元元年(758年)改名乾元縣,屬京兆府,繼還屬商州。後漢乾佑二年(949年)改名乾佑縣,屬京兆府。北宋開寶九年(976年),乾佑縣屬永興軍路。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縣屬該路京兆府。

金朝廢縣,降為乾佑鎮,入咸寧縣隸屬西安府。元代,咸寧屬陝西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復設乾佑縣,屬金州轄。明洪武八年(1375年),復為乾佑巡檢司,屬咸寧縣轄。

明景泰三年(1452年秋),因咸寧、長安二縣民居分散,故在乾佑巡檢司北置縣,取名鎮安,屬西安府。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屬商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米糧鎮屬商州轄,商州直隸陝西省。

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西安府建制,鎮安由漢中道管轄。民國22年(1933年)廢除道的建制後,米糧鎮由陝西省直轄。民國24年(1935年),米糧鎮改屬中華民國陝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至1949年。

1949年11月,米糧鎮全境解放。中共縣委、縣人民政府駐地縣城前街原國民黨鎮安縣銀行(現鎮安縣工商銀行址),隸屬商洛地委、商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1958年12月,柞水縣併入。1961年9月,恢復柞水縣。

行政區劃

米糧鎮轄14個行政村79個組,即清泉村、八一村、豐河村門裡村水峽村、歡迎村、紅衛村、光明村、聯盟村、月明村、樹坪村、西河村、岩子村、江西村。[3]

經濟發展

米糧鎮地處鎮安東南地段,距縣城61.3公里,是陝西與湖北接壤鄉鎮之一。全鎮總面積237.47平方千米,地勢呈北高南低,鎮內平均海拔在1761米與645米之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220天,全年降雨量814.6毫米,年光照時間1947.4h,年平均氣溫14.6℃;25度以上坡地1.1萬畝,占農耕地3.13萬畝的35%,農業人均耕地1.2畝;

全鎮11個村6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6090人(2017),市場繁榮,交通發達,冷安路、冷老路貫穿全境,優越的地理條件人稱鎮安縣的"白菜心",也是全縣人口第二大鎮。

2005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940萬元,糧食總產1.15萬噸,人均糧食保有量達到510公斤以上,人均純收入達到1624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0萬元。[4]

米糧鎮4https://boot-img.xuexi.cn/contribute_img/20210125125513/17926707667303766.jpg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於貴州網絡廣播電視台網

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金、銀、鐵、大理石等十餘種,丁馬(丁家山-馬尾山)礦帶的黃金儲量大,米糧金礦是主要龍頭企業。水力資源豐富,滑水河落差445米,水力蘊藏量為10500kw,可開發利用2158kw,已建小型、微型水電站15處,裝機951kw。

土地資源豐富,全鎮土地總面積237.47平方千米。人力資源豐富,米糧鎮人傑地靈,人民勤勞樸實,重視教育,整體文化素質高,從米糧鎮走出了大批幹部。全鎮實有勞動力11290個,其中男勞力6513個,女勞力4777個,是做大做強勞務產業的重要資源。

旅遊開發前景廣闊,滑水河黑龍潭是陝南著名道教廟觀,自然景觀奇異,同時還是鎮安縣第一個蘇維埃政府舊址,屬縣級文物保護點。米糧鎮有七里峽、米糧街、熨斗灘三個綜合市場,

現有投資企業396戶,從業人員1768人,投入建設資金2000餘萬元,將軍坪新區開發初具維型,已是成為我縣東部文化、商貿、休閒為一體的一顆明珠。

產業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管理的思路,高標準地建立起了2個1000畝二花基地,3個200畝魔芋基地,2個100畝西瓜基地,1個500畝銀杏基地,2個500畝五味基地,2個500畝優質核桃基地,2個圈舍養畜基地,6個100張養蠶基地,

建立起以聯盟、光明、樹坪、清泉、紅衛千畝烤煙帶,湧現出了11個產業調整11個產業調整種植專業村。2006年全鎮以二花為主的產業開發總面積可達到2.2萬畝,實現陝南二花產業第一大鎮,糧經比達到2:8,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600元。

該鎮從2003年開始發展金銀花產業,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農民發展金銀花產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現在全鎮金銀花種植面積已達到3100多畝。[5]

經濟目標

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實現國民生產總值5434萬元,增長10%,人均純收入達到1650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50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0萬元,人均保有糧穩定在510公斤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內,計劃生育率達到95%以上,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將將軍坪新區建成鎮安東部最繁榮、最富有商機的集鎮。黨建工作的預期目標是:黨建工作創"標杆"黨支部4個,塑"紅星"黨員35名,黨員活動室全部達到"六有"標準,把鎮黨委建成"五個好"鄉鎮黨委。 鄉鎮文化 米糧鎮既有着悠久的歷史,如千年古鎮七里峽(從小河子白皮梁進峽到老街魚洞峽長7華里得名七里峽),

這裡地勢險要,雄關緊鎖,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有秦楚咽喉、東南門戶之稱。傳說戰國時期秦楚爭雄,秦王率兵於此地安營紮寨,鎮守邊關。一日楚軍大肆入侵,秦王調兵迎戰,奮力抵抗。交戰數日後,寡不敵眾,倉惶之時,秦王一個翻身鑽進了山洞裡。楚兵將領下令圍洞嚴密監視,上千楚兵輪流看守十晝夜後仍未見秦王蹤影,派666名士兵進洞搜查,原來秦王早從後門山洞逃走了。楚將軍一氣之下,吐血身亡,後葬於秦王洞對面的坪地中,部下樹碑稱將軍墓,將軍坪也因此而得名。而今的將軍寨依然氣勢雄偉,寨內有大大小小的石房、雕工精細的石門樓、寬大的客廳和威武的雕堡、炮樓、廚房、廁所、石雕神像等。這裡還有很多傳說,最有名的說的是宋朝年間的楊八姐翻越秦嶺路過此地,被這裡迷人的自然風光吸引,當晚夜宿七里峽老街。七月流火,天氣悶熱,午夜時分,成群的蚊子向楊八姐撲來,亂叮亂咬,楊八姐大喊:"拿扇子來,我將蚊子扇到峽外去"。楊八姐一扇子過去,從此七里峽再無蚊子。傳說總歸是傳說,後經考察是因為峽谷風大,蚊蟲不能久留。

峽口有很多山寨,鎮南面的東寨和西寨,人們通常喚作七里峽的南大門。兩座相連的山,中間只有一條很窄的便道供人們進出,便道下由于山脈的隔阻,河水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潭。傳說很早的時候,東西兩寨是兩條龍,保佑峽里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一年冬季,一群惡棍闖進峽內,頓時鬧得雞犬不寧,民不聊生。玉皇大帝見狀,命天兵天將將惡棍趕出峽谷,並派來東海龍王的兩名愛將駐守峽內。細心的東海龍王擔心愛將寂寞,賜夜明珠一顆,每到半夜時分,潭中就冉冉升起一朵蓮花,霞光四射,照亮半邊天空。

革命史上,七里峽也抒寫了重重的一筆。1946年8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旅旅長吳世安率三十八團進入鎮安縣境,在七里峽開明人士張蘊山院子裡召開會議,部署中共鄂陝革命鬥爭,同時成立中共鎮旬工委、鎮鄖旬支隊。七里峽的張蘊山積極配合中原人民解放軍,為部隊籌措糧款,開展反胡宗南的圍剿鬥爭,並將自家的院子全部讓給士兵駐紮,自己搬到河邊的草房居住。隨後部隊在該地東南地區的滑水河建立了蘇維埃政府。1949年8月中旬,安康軍分區副政委張西鼎率鎮安獨立營返回,在七里峽張蘊山院子裡與中共鎮安縣委一起收編了原鎮安縣自衛團二中隊隊長郝傑部290人。張蘊山積極配合部隊,為收復鎮安縣城立下了汗馬功勞。

1986年獲第六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電影《野山》的拍攝地--鎮安縣米糧鎮清泉村。

經過幾年的開發,七里峽已成為鎮安的商貿重鎮。

前灣一世界,上下五千年。

丹桂飄香的金秋十月,天空更加蔚藍,我約縣文物管理所文官員薛玉成老師走進了白塔山地。青綠綠的山巒、百折千回的清泉、農夫彎腰捶衣的身影,加上冉冉升起的農家炊煙飄過山尖、升向雲天,勾起了我對白塔山地百年來的深深回憶。仰望風雨滄桑的白塔山嶺和票股古寨的煙雲,我不禁想起了白塔山地古今往來的歷史人文。

天降白塔降妖魔

峰靈古幽、群山斗奇的白塔山地,有灣潭密集的河流,有說不完的神話傳說。當你坐車轉過白塔灣山角,頭頂雲間的無峰山令你毛骨然,峰岩底下陰森森的母豬潭令你失魂落魄。據當地老人講,很早以前的山岩角下是流光流光的,青石岩直立,母豬潭深不見底。為方便動性的騾馬和行人,當地石工巧匠用鋼鑿沿山岩鑿成五寸寬的石蝙,行往山陽和漢江的鹽商、布商先將商貨順水漂走後,再手扶山岩、腳踏石蝙,提心弔膽地攀岩過壁。石蝙路的開通拉近了山陽、鎮安人的距離,商貿往來、男婚女嫁在兩縣之間漸漸多了起來。

不知過了多少年,有一天午飯後,天空惡雲翻滾,幾個炸雷響過,電光直閃,一時三刻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陰陽二坡的洪水直涌母豬潭河兩岸。一個時辰以後,雨住天晴,一位秀髮並肩、皮膚嫩白、貌若天仙的少女坐在河南的石頭上哭訴個不停;家裡老娘突然病重,鄰近的先生卦說,只有滑水河的黑龍爺的藥能救老娘一命,河水不斷猛漲,石蝙被淹,誰能背我過河救我老娘,我就以身相許嫁給誰。聽到悲悲切切的哭訴聲,香樓石的小伙梁四娃走到姑娘面前,深情的說;'姑娘別哭,我背你過河。'望着身材魁梧的男子,姑娘高興萬分地爬上小伙子的背。然後,卻將小伙子壓進了母豬潭萬丈深淵吸了血、挖了肝。此後,只要河裡漲水,那扮成秀女的姑娘就坐到石頭上哭訴,實是想吃人成精。當她吃掉了99個小伙子後,梁家小伙給家人託夢,說他在母豬潭陰間深宮大院享受着永華富貴。噩夢驚醒,家人才得知兒子原來是被母豬潭的妖精害死了,於是逢人就說;千萬別到母豬潭附近去,以免受害。

從那以後,人們都繞小路,上塔兒梁趕老街到界河過柞水鳳鎮做生意。山陽人見鎮安的客商越來越少,便到城西塔前燒香問卦,祈求塔神保佑山鎮兩縣客商互往,經濟繁榮,塔神擇吉日趁夜深人靜時,騰雲駕霧飛向鎮安白塔無峰山,將母豬精壓進了山底。這就是山陽、鎮安流傳至今的山陽城西豐陽塔無塔尖、鎮安白塔有塔尖的傳說。

前灣龍山文化遺址

走過白塔灣的山嘴,兩面青山翠綠,幾百畝的開闊地迎面撲來,那便是聞名遐邇的前灣。前灣座東朝西,背靠景色秀麗的女王山,面朝巍然聳立的珠砂寨,岩屋河繞左灣緩緩而過,米糧河沿右灣流向金錢河匯入長江,如詩如畫的前灣是上蒼賜給我們的風水寶地

茫茫古寨數英雄

站在二里灣山樑舉目遠眺,位於東龍山、老寨、迎合寨之中的白塔寨筆直矗立,頗為壯觀。家住寨角,今年81歲的樹坪村一組老組長、老黨員張國財給我們介紹;白塔寨為明末山陽、鎮安毛家和張家兩大戶聯合當地民眾為避白蓮教義軍而修建的,起初叫新寨。民國初年,白塔山所駐此寨,改成白塔寨。建寨時規劃設計十分獨特,按照座北朝南的方位,前為南門套二層門,後門朝北,套二道門,中間有國王人行道路,上部建有108個防禦炮眼,中部建有36個哨眼,下部建有28個大眼因地形限制,白塔寨前寬後窄呈橢圓形。與其它寨子不同的是,寨後腳有堅固的隔離石牆,並套有一小間,專為老弱病殘及婦女坐月子所用,前寨設3聽廳間,有守寨兵勇專用的4間廳房,中寨建有5間3層的房屋,後廳的最低處建有4小間兵庫,建造規模宏大,地理位置險要,結構新穎獨特,因而白塔寨被稱為'山鎮第一寨'。

1935年1月4日,程子華、徐海東、陳先瑞率領的紅二十五軍攻戰鎮安縣城後,立即派紅軍工作組在白塔寨宣布成立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次年2月又宣布成立鎮安蘇維埃政府,派出6支紅軍工作組在二里灣、滑水河、柿園子、白塔灣組織發動窮苦大眾,掀起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農民運動。2月14日,陳先瑞司令員在滑水河召開千人大會,莊嚴宣布中共鎮安縣委、鎮安縣蘇維埃人民政府成立,沒收地主老財的420畝土地和57間房屋分給了當地的窮克人民,取得了鎮安第一次土地革命運動的勝利,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讚揚。

1935年5月8日,國名黨四十軍龐部隊乘天旱白塔寨缺水之機,突然圍攻白他站蘇維埃政府根據地,機智勇敢的寨上310多名游擊隊員,採取快速突圍撤出的作戰方案。窮凶極惡的龐部利用店呀子的制高點,用大炮紅紙白塔寨,張永勝、朱啟有等6名游擊隊員犧牲在西寨門,游擊隊員馬德普被捉下寨強殺於二里灣。其後,在二十五軍北上抗日後,白塔寨周圍的地方游擊師隊員繼續組織擴大地方武裝力量,開展革命活動。

1946年7月,李先念率領的中原人民解放軍突圍部隊勝利轉戰到商洛,又以白塔寨為軍事要地成立革命根據地。部隊積極貫徹黨中央'大反攻'精神,廣泛開展根據地的游擊戰爭,號召勞苦大眾行動起來,鎮壓當地地主惡霸,不斷擴大農會組織,白塔山寨的紅色革命火種點燃了鎮安大地的熊熊烈火。1949年8月,在全國解放戰爭節節勝利,國名黨軍隊不斷潰敗的形勢下,兼任鎮安縣委副書記的王德普又率領黨員幹部,在白塔寨成立縣委政府機關,及時採取;分化瓦解、區別對待'的鬥爭戰略,促使了國民黨自衛團400餘人起義。張國財老人說,當年11月24日,就是他和當地十多名黨員幹部一起從白塔寨城府駐地護送王德普到鎮安縣城任政府縣長的。

位於米糧川與熨斗灘之間的鑽天嶺,當年是陝、鄂交通要道,建於明代的鑽天寨,不知何人所建,山寨順山勢修建,狹長如船,將古道一分為二,只有中間的南北寨門連接,在寨中有建於清嘉慶年間的一座古廟。位於青銅關鎮的柳林、三義、前灣三村之間,響馮寨聳立在山頂,寨周壁立陡峭,寨中泰山廟是寨子的制高點,寨中居住着當地的富戶、平民及鄉勇,民國時期,寨主鄧長發憑藉寨中準備的土炮、土槍及擂石多次打退前來進犯的川匪王三春部。1949年秋,一小股國民黨潰軍妄圖破寨掠財,被寨中的村民、鄉勇擊退。

鎮安縣米糧鎮黑龍洞是旅遊、宗教文化活動之地。古廟、黑龍廳、黑龍山門、龍潭,山、水、泉無一不有,資源十分豐富。時間每年10月11---15號,以15日為盛。每年都有來自陝西山西 甘肅 湖北湖南新疆。。。。。。等地的香客前來。。可稱得上是香火鼎盛。。聽那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秦腔。

黑龍洞位於商洛南部山陽、鎮安兩縣交界的滑水河畔,這裡山環水繞,清泉噴涌,龍洞、龍潭、古廟相映生輝,神奇的山水流傳着這美麗動人的傳說。相傳黑龍洞是黑龍王的住所,因黑龍在此顯靈兒而得名。泉水從洞中噴瀉而下,常年流淌,浪濤滾滾,形似蟠龍起舞。

為了開發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建設具有代表性的"美麗鄉村"旅遊帶,景區聘請專家前來設計規劃,引領米糧鎮鄉村旅遊的發展,並以旅遊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據悉,該鎮今年將通過招商引資的辦法投資476萬元啟動仿古服務區建設,確保黑龍潭旅遊景區開發取得實質性進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