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卡級護衛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米爾卡級護衛艦(英語:Mirka-class frigate)是北約給蘇聯1960年代晚期出現的35計劃和35M計劃護航艦(Storozhevoi Korabl)所起的代號,前級為別佳級護衛艦。使用柴燃混合動力(CODAG)。18艘艦都是在加里寧格勒的揚塔爾船廠造的,蘇聯解體前後退役完畢。無出口紀錄。
簡介
誕生於60年代的前蘇聯米爾卡級護衛艦,共建造了18艘,分屬於Ⅰ型、Ⅱ型。
米爾卡級Ⅰ型護衛艦共有9艘,全長為82米,全寬為8.7,吃水深度3.3米,由總功率為38000馬力的燃氣輪機、柴油機等設備構成雙軸推進方式的動力系統。它的標準排水量為1150噸,最高航速35節,按20節計算的續航力為2000海里[1]。
艦艇裝備
該艦裝備的對海對空搜索雷達為細網型導航雷達的型號為頓河2號。艦上裝備了聲納,型號為武仙星座。它有兩套電子戰設備和一部敵我目標識別設備。艦上裝備了406毫米五聯裝魚雷發射裝備、RBV-6000反潛火箭發射裝置、雙聯裝76毫米對海對空全自動艦炮。
各由98名艦員操縱的9艘米爾卡級護衛艦,使用情況為:部署在波羅的海艦隊7艘—米爾卡Ⅰ號、米爾卡Ⅱ號、米爾卡Ⅲ號、米爾卡Ⅴ號、米爾卡Ⅵ號、米爾卡Ⅶ號、米爾卡Ⅷ號;部署在黑海艦隊2艘—米爾卡Ⅳ號、斯拉德科夫號。
米爾卡Ⅱ型護衛艦也是9艘。艦長、艦寬、吃水、動力裝置、艦員編制表、航速、續航力等與Ⅰ型相同。區別是多一座406毫米魚雷發射裝置,對海對空雷達改為支撐曲面型,增設了艦尾沉水聲納一部。
分布情況
米爾卡級Ⅱ型護衛艦的使用分布情況為:部署在黑海艦隊4艘—米爾卡XV號、米爾卡XVⅠ號、米爾卡XVⅡ號、羅曼斯特號;部署在波羅的海5艘—米爾卡X號、米爾卡XⅠ號、甘古特人號、米爾卡XⅢ號、米爾卡XVⅠ號。
米爾卡級護衛艦也屬於輕型護衛艦,因而在近海執行任務。但它具備對空、對海、對艦、對岸的多層次打擊力量,比塔朗圖爾級護衛艦規模大,功能全,當之無愧地屬於護衛艦家族[2]。
相關事件
1988年2月12日,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約克城」號藉口「維護無害通過權」而進入原蘇聯軍港塞瓦斯托波爾以南7海里的水域,以檢查蘇聯海軍的反應能力,蘇聯海軍護衛艦立即出動進行驅趕。蘇軍艦艇發出「我艦奉命撞擊你艦」的信號,對其主動進行撞擊。造成美國「約克城」號巡洋艦艉部和艉部的「捕鯨叉」導彈發射架受到損傷,原蘇聯「米爾卡」號護衛艦艦艏水線以上則被撞出一個大窟窿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約克城」號可是艦長172.8米,滿載排水量9500噸的巨艦噢,而克里瓦克級護衛艦艦隻是總長:123.5米,滿載3650噸而已。
視頻
米爾卡級護衛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米爾卡級小型反潛護衛艦,新浪博客,2009-02-24
- ↑ 米爾卡級/里加級護衛艦的情況啊/前蘇聯 ,愛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