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箭板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箭板古鎮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箭板古鎮,是四川省沐川縣下轄鎮。

基本內容

中文名:箭板古鎮

開放時間:全天

著名景點:古鎮、冰臼、古樹

地理位置:四川省沐川縣

門票價格:免費

簡介

箭板古鎮坐落於沐川縣縣城以東42公里,離岷江河約5公里,背靠陡峭的魚箭山,腳踏蜿蜒的龍溪河。箭板古鎮地處宜、沐、犍三縣交界的地方。原文昌碑處(箭板鎮福田村1組)是三縣的交匯點,稱「一腳踏三縣」。鎮上有百年老建築,有吊腳樓,有青石板路,有殘破的歷史遺蹟,有充滿懸疑的傳說,是百年老鎮,曾被評為「四川最美街道」之一。

古鎮歷史

至於古鎮興起於何時,雖然沒有具體的史料記載,但根據《屏山縣誌》、《犍為縣誌》以及《四川地方歷史》等提供的大量信息和遺蹟表明,古鎮應始於唐宋時期或更早年代,其起始點則是以王爺廟為中心而發端的。之後,伴隨着地利之便而來的,是物資集散和商品交易場地的形成,自此,人們便以此為發端修房築市,逐漸形成一定的古場規模。隨後,古場向上、向下兩端延伸,經過漫長的發展,到明清時已形成有兩三百戶人家、上千人口的繁華小鎮。

在明清或者更長時期,作為一個曾經的繁華之地,箭板古鎮具備了所有它應具備的有利條件:腳依龍溪河,背靠魚箭山,東到岷江9公里,地處川南沐川犍為宜賓三縣交界地,可謂依山扼水,水路交通極為便利,十分有利於物資集散和商貿往來。

民國時期,犍為縣在箭板鎮設有鄉政府,叫「犍為縣箭板鄉」,政府機關設在南華宮,沐川縣箭板鄉政府設在禹王宮內。街道王爺廟以下屬犍為縣管轄。

正是憑藉地利之便,外地集鎮和壩區的布、煙、糖、花生與山區的糧、茶、桐棬、藥材、草紙等等,均在古鎮交匯。明清以來,隨着工商業的興盛,這裡的商貿和手工業更是進入鼎盛時期。這裡曾經是沐川縣的明月鄉、大楠鄉、新建鄉、底堡鄉、干劍鄉、太平鄉、炭庫鄉、宜賓縣的龍池鄉、溪鳴鄉、丙星鄉、曬金鄉、七里鄉、泥南鄉、平橋鄉、蕨溪鎮、商州鎮,犍為的月波鄉、孝姑鄉、鐵爐鄉、榨古鄉等鄉鎮的物資交流集散地。每天有十餘只載重在5—6噸的船隻在龍溪河上來回穿梭,商貿十分繁榮,有「小香港」之稱。

這裡不但是物資交流的集散重鎮,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蘭大順、李闖達率部想通過這裡到岷江,與明朝將領余大人部交戰於箭板鎮東側的新橋,俗稱「血戰箭板」,現在還有萬人坑、中營盤等址可考。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宋希廉楊森率部也通過這裡逃往涼山。這坐古老的集鎮究竟建於何時、目前無可考證。據醫聖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箭板鎮鍋壁白姜」一節,可證在那個時期箭板已設鎮的行政管理機構了。

景觀與民風

古鎮依山傍水,一字形沿岸而建,臨河的一面全部採用吊腳樓式建築,獨具風格,從空中俯瞰,如一條蛟龍。古鎮有3條街道:橋東街、橋北街、順河街,其中順河街是1200米長的青石板古街,擁有萬壽宮、禹王宮、南華宮三處古建築遺址和保留較好的連排吊腳木樓,冰臼是古鎮特有的景觀。

順河街

老鎮上的順河街曾被評為「四川最宜居街道」之一的是,在沐川至宜賓的公路還未貫通時,這短短的1200米街道,要走足足一個小時,集鎮上人挨人,人擠人,甚至有時候腳都挨不着地,完全是被人流推着走,現在還可以見到場鎮入口處許多拴馬的小石孔。當時的箭板,是川南商貿的重鎮,繼續往前走,腳下就是整整齊齊的青石板路,還可以看出當時的繁華。

古民居吊腳樓

這些夾街而建的房屋,大多建於明清時期,極具川西南傳統民居特色,其中以成片吊腳樓最為突出。目前留存的古民居約有200多間,上萬平方米,占整個民居數的50%以上。還有近一半的是在水打火燒基礎上建的木板房,雖不算久遠,卻仍然保存了古樸的民居特色。

古民居多數系穿逗結構的木板房,房與房之間緊密相連,中間普遍由木板牆隔為邊界。房子進深一般20—30米,為11—17柱,臨街都作鋪面做生意,門面幾乎全為木板,白天做生意時全部取下,晚上關上恢復原狀。為採光和氣派,多數民居房屋建為二層。

順着鑿石而成的階梯下到碼頭,便是一幢幢甚為壯觀的吊腳樓。這些吊腳樓一般高達30餘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吊腳樓充分利用地形,從河灘邊壘砌而成高達三丈的石保坎,再在保坎上立石柱或木柱建造兩三層的木板房。樓底部位,以防水患,平時則堆放雜物等;二樓平行街面,主作店鋪和生活居室;三樓靈活使用。

宮觀遺蹟

在箭板古鎮這1.1公里長的街道及周圍建有四宮兩廟兩寺(一說四宮十八廟),說明是一道教傳播的地方,這裡的人們信奉道教,並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盛行,這四宮兩廟兩寺,它以萬壽宮為中心(建於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居今484年),左建禹王宮(建於嘉靖14年——公元1535年,距今474年),右建南華宮(建於清同治29年——公元1890年,距今119年),右下天壽宮,背面建有王爺廟,壁山廟、俞界寺,對岸建有老龍寺(全有遺址可考)。南華宮為箭板中心小學校址。

冰臼古樹

在箭板古鎮,除了突出的青石板、古民居、古廟宇等人文景觀外,周遭山水相依、竹海蔥蘢的自然景觀同樣獨具特色,引人注目。其中,尤以冰臼景觀、箭板古樹為最。

冰臼產生於第四紀冰期後期,距今200多萬年前。箭板冰臼分布於龍溪口火尾子和上游黃沙溪共10多公里的龍溪河河灘一帶。其中,特別集中在箭板古鎮中段王爺廟大石板灘上。每至冬季枯水時節,都能清楚地看到這片大石板灘上分布的數千個形狀各異的冰臼石坑,有圓形、半圓形、橢圓形、彎月形、葫蘆形、馬蹄形等等,而且冰臼大的超過1米,小的只有雞蛋大小。其範圍之大、數量之多、形狀之美,在全川乃至全國也都是極其少見的。

作為一種自然景觀,箭板古樹既是古鎮的一景,又是古鎮昔日繁華歷史的重要見證。箭板千百年古樹之前約有30餘棵,主要分布在古鎮上下場口及南華宮沿河一帶。其中南華宮10個古樹中有3棵樹齡達到400年以上,直徑達兩人合抱之粗。如今僅存10餘棵古樹,已經登記在冊,掛上了標示標牌,受到了很好的保護。[1]

參考文獻

  1. 箭板古鎮攜程旅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