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管寧(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虛縣(今山東省安丘、臨朐東南)人[1]。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著名隱士。春秋時齊國名相管仲的後人,管寧十六歲時喪父,親戚們可憐他孤身家境貧寒,於是送喪葬物品給他幫助他殮葬。但管寧]]推辭不接受贈賜,堅持要用自己的力量處理父親的殮葬事。
漢末天下大亂時,與邴原及王烈等人至遼東避亂。在當地只談經典而不問世事,並引來大量同是逃避戰亂的人,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於接受他的教導。當時人稱華歆、管寧和邴原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
直到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遼東太守公孫恭親自送別。此後曹魏幾代帝王數次徵召管寧,他都沒有應命。正始二年(241年),管寧逝世,年八十四。著有《氏姓論》[2]。
割席分坐
語出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常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
尚書令華歆(157-231年)曾在年輕時與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人邴原(字根矩)、管寧相互友善交好,「時人稱三人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然而,唯獨華歆自私、貪財、好權勢。一日,管寧與華歆共同種菜園,在地裏挖出一塊金子,管寧視而不見,華歆拾而喜之,又一日,華歆與管寧同坐一席讀書忽聽窗外人聲嘈雜,華歆棄書出外觀看,見一豪門娶親遂去看。華官車從門前路過,回屋後向管寧反復誇慕官車,管寧實在看不慣而更加鄙視華歆的人品、人格低下遂抽出刀來「割席分坐」(漢代人鋪席就地而坐稱席地而坐),將兩人共坐的蓆子分割成兩半,分開而坐,表示與華歆斷絕朋友關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