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籌筆驛 羅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籌筆驛
圖片來自大眾網

籌筆驛是一首七言律詩,為一首懷古詩,詩人用簡練的筆墨描寫自己來到籌筆驛的感受。詩中盛讚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為他未能統一中國而感到惋惜,抒發了時運不濟、英雄末路的無奈。同時對懦弱昏庸、最後投降於司馬氏的劉禪加以貶斥,對那些力主投降、意圖苟安的奸臣進行了嘲諷。

原文

羅隱〔唐代〕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譯文

諸葛亮拋棄隱居為主人分擔興漢之憂,四處征戰竭盡全力帷幄運良籌。

時勢順利時仿佛天地都齊心協力,大運一去即使英雄也難以指揮自由。

蜀國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輕輕地斷送了,劉備、劉禪兩朝文臣武將一定是痛恨譙周的。

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懷念,往事不停地繞驛奔流。

鑑賞

  此詩首聯就聯繫諸葛亮,再聯繫籌筆驛作出高度的總括:「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諸葛亮因劉備三顧茅廬去請他,他拋棄了在南陽的隱居生活,為主公劉備分憂,出來輔佐劉備建功立業。北征東討的運籌帷幄,他的計謀都是好的。這裡主要是北征,籌筆驛是為伐魏運籌,是北征;東征是陪襯,不實指打東吳。劉備去打東吳,諸葛亮是反對的,他沒有東討。這裡實際上是「南征北伐」,不說「南征北伐」而說「北征東討」,因為上句已用了「南」字,為避開重複,所以這樣說。

  頜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來句當戰赤壁之戰,當時孫權、劉備兩家的兵力,聯合起來也不能與曹操大軍相比。只是倚靠了長江之險,曹操北方的軍隊不習水戰。又靠了東風,好用火攻來燒毀曹軍的戰船取勝,這是利用天時地理來獲勝,所以說「天地皆同力」。時運不濟,像李商隱詩里說的:「關張無命欲何如?」關羽、張飛都早死了,不能幫助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頸聯「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諸葛亮死後,魏將鄧艾率軍攻蜀,譙周勸後主投降。後主聽了他的話投降了。蜀國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輕輕地斷送了。在劉備和後主兩朝的文臣武將,主要是指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軍事,是兩朝冠劍。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譙周的。

  尾聯歸結到籌筆驛:「唯余岩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在驛亭的岩下水,還在傍驛流着,好像在懷念諸葛亮。

  這首詩先想到諸葛亮,寫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盡良籌」,這就跟籌筆驛的規劃軍事結合。既然是「盡良籌」,而他的出師到底有利無利,這就開出頷聯,歸於時運,時來才有利,運去就難辦了。頸聯歸到運去,於是孺子拋棄山河,譙周主張歸降。歸結到岩下水的多情。這裡把諸葛亮規劃的勝利和挫折歸於時運。李商隱《籌筆驛》:「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也認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於關張無命,不能幫助他北伐,也歸結命運。溫庭筠《經五丈原》:「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他稱蜀國為下國,稱魏國為中原,含有上國的意思。下國和中原對抗,含有大小強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說「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認為偏處西南的弱小的下國要跟中原強大的魏國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國來統一中原,也非人力能達,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歸之於時運或天命了。這樣的看法勝過兩篇《籌筆驛》的看法。

  就寫籌筆驛說,李商隱詩的開頭:「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何焯批李詩:「起二句即目前所見,覺武侯英靈奕奕如在。」看到籌筆驛上的猿鳥還像在畏簡書,風雲長期在保護營柵,極力寫出諸葛亮的英靈如在。這個開頭是既切題又推尊諸葛亮,寫得非常有力,不是羅隱的多情永傍驛流所能比的。

創作背景

  這首詩可能是作者落第後遊覽籌筆驛時所作,具體創作年代不詳。

簡析

  《籌筆驛》是一首七言律詩,為一首懷古詩,詩人用簡練的筆墨描寫自己來到籌筆驛的感受。詩中盛讚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為他未能統一中國而感到惋惜,抒發了時運不濟、英雄末路的無奈。同時對懦弱昏庸、最後投降於司馬氏的劉禪加以貶斥,對那些力主投降、意圖苟安的奸臣進行了嘲諷。全詩將寫景、敘事、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自然流暢,了無痕跡。

羅隱

羅隱(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於公元833年(大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