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答武陵太守 王昌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答武陵太守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答武陵太守是一首五言絕句。開頭兩句,交代了寫作時間,寫了詩人自己的志向和對朋友的情誼;後兩句則用大梁客和信陵君的典故,進一步把朋友間的友誼具體化,說明自己一定會知恩必報

原文

王昌齡〔唐代〕

仗劍行千里,微軀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信陵恩。

譯文

我就要憑藉佩劍遠行千里了,微賤的我冒昧地向您說一句話:

在武陵做門客時受到您的提攜,決不會忘記您對我的恩惠。

創作背景

  王昌齡在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貶嶺南,次年北歸,出任江寧縣(今屬江蘇南京)丞 [7]。天寶六年(747年)因「不護細行」,不久又由江寧縣丞被貶為龍標縣(今湖南黔陽西南)尉,詩人從江寧至龍標,溯江而上經洞庭湖至武陵,然後沿沅江至龍標。當他到達武陵郡時,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於心情特別不好的時候,受到了田太守的熱情招待。在武陵盤桓了多日,於天寶九年(750年)冬到天寶十年(751年)春,寫下這首詩。

簡析

  《答武陵太守》是一首五言絕句。開頭兩句,交代了寫作時間,寫了詩人自己的志向和對朋友的情誼;後兩句則用大梁客和信陵君的典故,進一步把朋友間的友誼具體化,說明自己一定會知恩必報。這個典故的運用,貼切自然,引人遐想,省卻大量筆墨。全詩寫得意氣縱橫,慷慨豪邁,詩人用世報效的志向躍然紙上。

賞析

  古時「答」是一種敬稱。王昌齡是武陵田太守的門客(即田的參謀),因此辭別(或者說辭職)的時候就專門寫一首「答詩」來做交待。對於這首作品讀者完全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理解。前一句是告辭,說明自己的去向;後一句就是表達對太守的謝意和尊敬,或者說是感激和忠實。

  從文采修辭上講,詩中用典故表露自己的心意。大梁,戰國時魏國的都城。魏國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信陵君,他既是有才能的霸主,又是廣納賢才的愛才之君,因此門客們都很願意為信陵君效力。詩中的大梁客是詩人用來比喻自己的,後面的「信陵恩」比得是田太守對他的恩德。有些評詩的書中有這樣的說法:「此體中才與學俱無用也。五絕,仙鬼勝於兒童子女,兒童子女勝於文人學士,夢境所作勝於醒時。」意思是用賢德先人的典故來做五言絕句的素材最能發揮五言詩的長處,這樣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五言絕句。《答武陵太守》中就用典故表明詩人自己的心意,仔細想想確實將忠心委婉妥當得表示了出來,不流於輕浮,讀起來也不會使人覺得僅僅是泛泛而言,沒有誠意。對於表示感情,沒有比這更合適的了。

  在此詩中,詩人一腔俠義之情再現得淋漓盡致,透過沒有任何「形似之言」的四個短句,讀者可以看到頗有英雄豪氣的詩人形象。詩人借用信陵君的典故,直抒胸臆,有直接撼動人心的力量。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而立之年,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