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筋竹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筋竹鎮位於岑溪的東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國道324線貫穿鎮中心腹地,東接廣東羅定一級公路,境內是二級公路,西接岑溪岑容一級公路,是大西南出粵、港、澳等地的大通道之一。[1]

中文名稱:筋竹鎮

外文名稱:Jinzhu Town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岑溪市

電話區號:0774

郵政區碼:543209

地理位置:岑溪市

面 積:187平方千米

人 口:41668人(2017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桂D

簡要介紹

岑溪市筋竹鎮自公元524年設永業郡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故筋竹又稱永業,是抗日民族英雄陳濟桓將軍的故鄉。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筋竹鎮位於岑溪的東部,國道324線貫穿鎮中心腹地,東接廣東羅定一級公路,境內是二級公路,西接岑溪岑容一級公路,是大西南出粵、港、澳等地的大通道之一。是兩廣貿易交流的中心。全鎮總面積187平方千米,總人口41668人(2017年)。筋竹鎮下轄村有筋竹村、大王村、曇市村、黃陵村、石龍村、石芹村、志明村、橫垌村、橫山村、黃茅村、馬芹村、望閭村、雲龍村、羅敏村、義水村、新聯村、雙擔村、中圍村。

筋竹街,主體街長約一千餘米,有幾條小街在這條主體街叉出,諸如人稱的老細街,文化路,舊街,農民街等小街道,這些小街長約三四百米不等。賣蘿巷、大新街、慶南街街是筋竹現存的最古老的街道,街道狹窄,街兩邊的建築很有江南古城的風格。老細街是九十年代初政府開發的新街,老細街連接主體街與324國道,舊街大概建於解放初期,相信早在解放後不久這段時間裡,廟樓坪曾是筋竹最繁榮的地方,現在已經冷清的大新街和慶南街,還有已經因擴展324國道而改成公路的沙街(已消失)也曾在解放前到解放後的80年代r熱鬧過。而現在除了筋竹街的人還知道沙街原來的位置外。

歷史

《隋書·(卷三十一志 第二十六 地理下)》

永熙郡【永熙今羅定市西南】,梁置瀧州【瀧州今羅定市南】。

統縣六,戶一萬四千三百一十九。瀧水舊置開陽縣【開陽今羅定市東南】,置開陽、平原、羅陽等郡。平陳,郡並廢,以名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平原曰瀧水,羅陽縣為正義。大業(大業605年正月—618年三月)初置永熙郡,開陽、正義俱廢入焉。

懷德,舊曰梁德,置梁德郡。平陳,廢郡。十八年改名懷德。 良德,陳置,曰務德,後改名焉。 安遂,梁置建州、廣熙郡,尋廢。州大業初廢。

永業,梁置永業郡【永業今筋竹鎮舊縣】,尋改為縣,後省。開皇十六年(596年)又置。 永熙,大業初並安南縣入。

《舊唐書·(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劍南道東西道九 嶺南道五管十)》

唐義州【義州今岑溪】,隋永熙郡之永業縣。武德五年(623年),置南義州及四縣。貞觀元年(627年),州廢,以所領縣入南建州。二年(628年),復置義州,還以故縣來屬。五年(632年),廢義州,縣屬南建州。六年(633年),復置義州。又改縣來屬。天寶元年(742年),改為連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義州。舊領縣四,戶三千二百二十五,無口。天寶領縣三,戶一千一百一十,口七千三百三。至京師五千七百五十里,至東都四六百九十里,東至梧州隔鄣嶺一百七十里,北至藤州二百里,西至容州九十里,東南至竇州一百七十二里,東北至瀧州二百七里。

嶺溪,州所治。漢猛城縣,屬蒼梧郡。武德四年(622年),置龍城縣【龍城約今岑溪歸義】,置南義州。貞觀初(627年)廢,二年(628年)復置義州,領龍城、安義【安義今岑溪筋竹】、連城【連城約在今岑溪大隆】、義城四縣。至德中(757年),改安義為永,龍城為嶺溪,永業舊安義縣,至德年(758年)改連城,武德五年(623年)分瀧州之正義縣置。

古建築

陳三吉祠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中國南方古建築,樸素而雄偉,據說是在清朝道光乙未年(公元1835年),由陳姓澤世公及其子孫籌建。陳三吉祠坐東向西,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前後分為三座,兩邊有南北廂房,前面地堂面積占地450平方米,前座、二座都是敞開式平房,后座是三層樓房,全部用青磚砌牆,磚瓦木結構,屋脊上建築有浮雕,兩邊都有「鑊耳」脊,採用當年兩廣有名的佛山陶瓷封瓦檐口,瓦檐下是木雕花草蟲鳥的吊檐。

前座大門口正頂上方有石刻的門額,刻着「陳三吉祠」這幾個大字。門前有兩條花崗石柱,柱上雕刻着一副正楷字體的對聯:「傳三代乃啟三房積厚流光三多永錫;相吉人亦憑吉地鍾靈毓秀吉慶滿堂。」大門框及門磚均用芝麻石花崗岩精工雕刻而成,兩門磚有石雕獅子,工藝相當精湛。整座建築運用了我國古代建築傳統藝術手法,房屋前高后低和中軸對稱,兩邊組成變化豐富的建築群落,起伏有致,主次分明 。

陳三吉祠祠堂建成之後,一直是陳氏後裔祭祀祖先以及附近的村民學文習武之地,曾為培養本地青少年作出過貢獻。三吉祠曾開辦過武館,附近的村民都在此地練過武功。祠堂有兩把大關刀,現在世的80多歲的老人都曾見過,上世紀50年代大煉鋼鐵時,大關刀被拿去煉作了鋼鐵。清朝末年,三吉祠的後裔陳其超(又名耀三)曾任八區團務局局長,其本人及上三代皆是武舉人。

抗日戰爭期間,陳濟桓將軍臨危受命為保衛桂林而壯烈犧牲,蔣介石及李宗仁親筆題詞追封其為愛國將領,1984年黨和政府追認其為抗日烈士。他青少年時期曾在陳三吉祠里練過武功,族人陳岳秀(原龍茗縣、永淳縣兩任縣長)、陳其槐(陸川縣晌捐局局長)也都曾在三吉祠里讀過開明小學。19世紀30年代,由陳自紹、陳楚儒等人倡導,在三吉祠開辦了筋竹第一所小學,命名為開明小學。抗日戰爭時期,曾有抗日學生軍在三吉祠里駐紮,教附近的農民唱抗日歌曲,宣傳抗日愛國主義精神。抗日自衛隊曾在三吉祠里駐紮,抗日特編隊在三吉祠里駐紮時,還組織民兵進行訓練,望閭的李龍興任教練。

解放初期,三吉祠曾作為筋竹鄉的集會場所,在此進行慶祝解放、鬥爭地主、分田地等活動。後來考慮到筋竹的公購糧要靠人力擔到岑溪縣府所在地入庫,就將三吉祠後樓用作存放筋竹鄉公購糧的糧倉,一直使用到「文化大革命」後期。該祠堂自解放初至現在由筋竹糧所使用保管。

筋竹陳三吉祠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其中座、前座的屋脊、耳房部分於「文革」後期被拆掉,前面的圍牆也在2005年被拆掉。現存部分的木桁條、木桷板、抬梁、枕木等有些已被蟲蛀腐爛,牆麵漿灰開始剝落,牆體、門窗等也有被人為的改造、破壞。部分壁畫、灰塑、鑊耳牆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或被自然腐蝕。

陳三吉祠是我國晚清時期的傳統建築,具有南方古建築的特點,具有一定的保護和研究價值。

視頻

筋竹鎮雲龍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