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等待驗收(孫同林)

等待驗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等待驗收》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等待驗收

聽說省里要來驗收,小區轟動了。

首先是那些村裡的幹部們,因為,只有通過了驗收,才能夠證明他們這幾年創建工作的成功,其次,通過了驗收,他們可能會得到一筆財政補助……當然,他們又要將那些屬於驗收項目的每一個環節再作一次自查自糾,短缺的要補齊,損毀的要修復,有的甚至要來一次刷新。對於小區住戶們而言,他們把驗收組的到來看作是一個福星,小區能否通過驗收,直接關係到他們的切身利益,驗收不僅能夠改善小區的人居環境,增加美感和舒適感,而且能提升小區的人文品位。於是,他們也要反反覆覆地做自身的檢查,有錯必糾,有差必改。

小區地處鄉下。

小區是在三年前因為創建省級美麗鄉村而建的,一開始定位就比較高:有草坪綠地,有健身廣場,有標準的區間道路,有規範的排污設施,有路燈。小區的建築上統一設計的兩層住宅樓,白牆黛瓦……

小區一側的小河原本不在創建的規劃之內。因民居施工取土,小區一側被施工方挖得支離破碎,坑坑窪窪,整起來比較困難,而且,也無法形成一種跟小區相匹配既能美化環境又不增加麻煩的設施,決策者最後「廢物利用」,直接將坑窪不平的溝溝壑壑修成了一條小河,隨後在小河兩岸栽上一排垂柳,不想,歪打正着,一條清亮的小河出現了,小河給小區增加了亮色。春天到來的時候,兩岸垂柳拖着長長的枝條在風中搖擺,舞出婀娜多姿的風情。小河的一側是村道,在小區的這段路邊上,按上了太陽能路燈,於是,每當夜色降臨的時候,路燈便「華燈」閃爍,照亮了夜空,也將小河裡的水面造出粼粼波光的美景。好美的環境啊,人們看了無不讚嘆,傾慕不已。

在小河與小區之間有一塊長條形地面,地面上被人工修成了綠地,種上草皮,長得鬱鬱蔥蔥。草皮上,間隔不遠種了些風景花木,高高低低,錯落有致,雖然不是奇花異草,但是,春夏季節也能夠開出色彩各異的花兒來,果然是萬紫千紅,滿園春色。

進入小區,是一條8米寬的大水泥路,而小區戶與戶之間也是道路縱橫。住在小區的村民,雖然身在鄉下,卻享受着城裡人才有的待遇。入住以後,每到夜晚,人們便紛紛走出家門,在小區間的道路上散步,他們也在學城裡人健身呢。

小區一次性就通過了市裡的驗收,這在其他創建單位是極少有的。小區人可高興了,幹部們更是喜不自禁,奔走相告。接着,聽說省里的驗收組馬上就要來,人們便開始了期待,當然,他們並不是坐着等待,而是主動做着各方面的準備,拾遺補缺,力爭再來個一次性通過。

但是驗收組遲遲沒有到來。

人們心焦,他們着急,但又打聽不到驗收組遲遲不來的原因。不能怪人們急,因為他們準備好了的東西已經在漸漸失去美感,就像做菜的師傅,菜已經弄出來了,客人卻沒有到,那菜如果再回鍋,味道就不一樣了。

人們等待了幾個月,驗收組還是沒有來,他們漸漸對驗收組不抱希望了,因為,他們為驗收工作所做的一切準備都已經不復存在。就這樣,人們在期待中度過一個年頭。

這時,小區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最先出現問題的是那片綠地。

春天,綠地的草皮下鑽出許多雜草來,特別是一些蘆葦和蒿草,生長起來恣肆汪洋,它們以張揚的個性,跟草皮爭地盤,它們欺負草皮的矮小柔弱,不惜用身高的壓倒性優勢,攻城掠地,漸漸覆蓋了草皮,草坪上一時間變得張牙舞爪,那些花木也因為長時間缺少修整變得零亂不堪。小區的人們都是種田人出身,他們不掌握花木整修的技藝,但都會做去除雜草的事,然而,他們並沒有修整草坪的責任。那些花木們因為長期缺少人工修整,有的枯萎了,有的長得不成樣子。好在,小區的人們雖然沒有去修整它們,但也絕對沒有傷害它們,只是由着它們自由發揮而已。

有人說應該在小河裡養點魚,但是領導不表態就不好養,人們說說就是說說,那河就空着,垂柳下的水邊上長出許多雜草來;河裡不知誰撒了菱角,到了夏天,菱盤將小河面封得密密實實,那水便不再清亮,甚至於有了異味。

出入小區的水泥路,本是小區的交通通道,但是,到了收穫季節,那平坦的路面正好可以曬糧打糧,人們便開始綜合利用,不少居民將地里的莊稼弄到大路上來打脫、暴曬,打脫下來的秸稈隨手扔在路邊,你扔了沒有人說,沒有人制止,我也扔,漸漸,道路兩側就成了兩個長長的草垛。

草坪成了雜草人生的世界,小河成了個臭水溝,道路邊上堆起了長長的草垛……這個居民小區還能「美麗」麼?

人們在暗地裡罵着,有責任心的人甚至罵出聲來,好端端一個「美麗鄉村」,國家多少錢投進去了,省里還沒有驗收,就衰敗成這樣,怎麼好向政府交代!就是自己的良心也說不過去!這時,有愛心的人提議成立志願者服務隊,日常為小區做清理服務,然而,這一呼並不曾有人響應,甚至有人譏笑他的天真和可笑。

夏天來了,小河裡發出股股異味,堆在路邊的秸稈妨礙交通,草坪上的雜草越來越嚴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到了省里的驗收組馬上要來的消息,不啻是一個福音。

村干們發出通知以後,小區的人們便立即響應,迅速行動起來。可以自己做的事就由自己動手做,自己做不起來的帶有專業技術的事務,村里請來了專業人士重新做過,最後,就連那8米寬的水泥路面都用清水洗過,小區又煥發出青春,重現當初的姣好面目。

小區的人們也跟着小區發生了變化,人們遇上的時候少不得要對自己的小區讚嘆一番,隨後又會談及這次小區的清理該投入多少費用的話題,接着是一番感慨:「哎,這小區在管理上需要有個長效機制才好!」「就是,就是,像這樣,每一次清理都要等到有個驗收可不是個辦法。」

然而,他們的話不曾有人聽到,或者聽到了並沒有往心裡放。

有人說,驗收組來得儘管遲了點,但只要來就有希望,但願今後每隔一段時間就來一次驗收。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