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屆奧斯卡金像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第15屆奧斯卡金像獎 | |
---|---|
藝人或藝術家 | |
代表作品 |
《忠勇之家》 《勝利之歌》 《忠勇之家》 《侵入者》 《女強人》 《黑天鵝》 《民族至上》 |
第15屆奧斯卡金像獎[1]於1943年3月4日,第15屆奧斯卡金像獎在椰子林使館酒店舉行。由於戰爭原因,本屆頒發的金像由石膏像代替,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以後,學院才給之前所有獲獎者(1943-1945三屆)補發了金像獎。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第15屆奧斯卡金像獎 |
---|---|
時間 | 1943年3月4日 |
地點 | 椰子林使館酒店 |
主持人 | 鮑勃·霍普 |
最佳影片 | 《忠勇之家》 |
最佳導演 | 威廉·惠勒 |
最佳男主角 | 詹姆士·卡格尼 |
最佳女主角 | 葛麗亞·嘉遜 |
最佳男配角 | 范·赫夫林 |
最佳女配角 | 特麗莎·賴特 |
獲獎名單
具體獎項 | 電影作品 |
---|---|
最佳影片 | 《忠勇之家》 |
最佳男主角 | 詹姆士·卡格尼《勝利之歌》 |
最佳女主角 | 葛麗亞·嘉遜《忠勇之家》 |
最佳男配角: | 范·赫夫林《雙雄喋血》 |
最佳女配角: | 特麗莎·賴特《忠勇之家》 |
最佳導演: | 威廉·惠勒《忠勇之家》 |
最佳原著故事: | 埃默里·普雷斯伯格《侵入者》 |
最佳創作劇本: | 邁克爾·卡寧,小林·拉德納《女強人》 |
最佳改編劇本: | 喬治·弗洛歇爾,詹姆士·希爾頓,克勞西·韋斯特, 阿瑟·溫珀理由斯《忠勇之家》 |
最佳攝影(黑白片): | 約瑟夫·魯頓伯格《忠勇之家》 |
最佳攝影(彩色片): | 利昂·沙姆羅伊《黑天鵝》 |
最佳藝術指導(室內裝置,黑白片): | 理查德·德,約瑟夫·賴特,湯默斯·利特爾《民族至上》 |
最佳藝術指導(室內裝置,彩色片): | 理查德·戴,約瑟夫·賴特,湯默斯·利特爾《妙女郎》 |
最佳音響: | 內森·萊文森《勝利之歌》 |
最佳剪接: | 丹尼爾·曼德爾《國族之光》 |
最佳效果: | 法秀特·埃杜特,戈登·詹寧斯,威廉·佩雷拉,路易斯·梅森柯布《野風》 |
最佳音樂(歌曲): | "銀白色聖誕節"(《假日旅店》插曲),歐文·柏林 |
最佳音樂(配樂) | 雷·海因道夫,海因茨·羅姆赫爾德《勝利之歌》 |
最佳音樂(劇情片與喜劇片配樂) | 馬克斯·斯坦納《揚帆》 |
最佳音樂(音樂片配樂): | 雷·海因道夫,海因茨·羅姆赫爾德《勝利之家》 |
最佳短片(動畫): | 《希特勒的面目》(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
最佳短片(一本): | 《漫活動物及其家族》(派拉蒙電影公司) |
最佳短片(二本): | 《責任之外》 |
最佳紀錄片(本屆4部紀錄片獲獎): | 《中途島戰役》(美國海軍,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柯柯達前線》(澳大利亞情報局)、《莫斯科反擊戰》(蘇聯)、《戰爭前奏曲》(美國陸軍特種部隊) |
其他獎項
授予演員查爾斯·博耶
授予反映美國生活方式取得成績的"安迪·哈代"系列片的製作者米高梅電影公司
1942年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
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無)
二等獎(獎章)
授予和製造活動雲彩機與地平線裝置的卡羅爾·克拉克,湯默斯·湯普遜和雷電華製片廠美工部
三等獎(獎狀)
授予派拉蒙製片廠工程與幻燈片部
授予改進錄音設備的共和製片廠錄音部
提名名單
獎項 | 提名名單 |
---|---|
最佳影片 | 《忠勇之家》、《魔影襲人來》、《金石盟》、《偉大的安伯遜家族》、《衝出敵占區》、《揚基的驕傲》、《鴛夢重溫》、《城中頭條》、《復活島》、《勝利之歌》 |
最佳男主角 | 詹姆斯·卡格尼《勝利之歌》、羅納德·考爾曼《鴛夢重溫》、加里·庫柏《揚基的驕傲》、沃爾特·皮金《忠勇之家》、Monty Woolley《衝出敵占區》 |
最佳女主角 | 葛麗亞·嘉遜《忠勇之家》、貝蒂·戴維斯《揚帆》、凱瑟琳·赫本《小姑居處》、羅莎琳·拉塞爾《依蓮妹妹》、特雷莎·懷特《揚基的驕傲》 |
最佳男配角 | 范·赫夫林《雙雄喋血》、威廉·本迪克斯《復活島》、沃爾特·休斯頓《勝利之歌》、弗蘭克·摩根《Tortilla Flat》、亨利·特拉維斯《忠勇之家》 |
最佳女配角 | 特雷莎·懷特《忠勇之家》、格拉黛絲·庫珀《揚帆》、阿格妮絲·摩爾海德《偉大的安伯遜家族》、蘇姍·皮特斯《鴛夢重溫》、梅·惠蒂《忠勇之家》 |
最佳導演 | 威廉·惠勒《忠勇之家》、邁克爾·柯蒂斯《勝利之歌》、約翰·法羅《復活島》、梅爾文·勒羅伊《鴛夢重溫》、山姆·伍德《金石盟》 |
最佳原創劇本 | 《小姑居處》、《戰地蒸發》邁克爾·鮑威爾、艾默力·皮斯伯格、《摩洛哥之路》、《復活島》、《The War Against Mrs. Hadley》 |
最佳原創故事 | 《魔影襲人來》艾默力·皮斯伯格、《歡樂飯店》艾文·伯林、《揚基的驕傲》Paul Gallico、《城中頭條》Sidney Harmon、《勝利之歌》Robert Buckner |
最佳劇本 | 《忠勇之家》、《魔影襲人來》艾默力·皮斯伯格、《揚基的驕傲》赫爾曼·J·曼凱維奇、《鴛夢重溫》、《城中頭條》 |
最佳攝影(彩色) | 《黑天鵝》、《天方夜譚》、《空軍英雄》、《Jungle Book》、《野風》、《勇冠三車》 |
最佳攝影(黑白) | 《忠勇之家》、《金石盟》黃宗沾、《偉大的安伯遜家族》斯坦利·科蒂茲、《Moontide》、《衝出敵占區》、《揚基的驕傲》魯道夫·馬特、《盼卿來信》、《城中頭條》、《西點十君子》、《高於一切》 |
最佳藝術指導(黑白) | 《高於一切》理查德·戴、《George Washington Slept Here》、《偉大的安伯遜家族》、《揚基的驕傲》、《鴛夢重溫》、《上海風光》、《掠奪者》、《盼卿來信》、《城中頭條》 |
最佳藝術指導(彩色) | 《不是冤家不聚頭》理查德·戴、《天方夜譚》、《空軍英雄》、《Jungle Book》、《野風》 |
最佳音響效果 | 《勝利之歌》內森·萊文森、《天方夜譚》、《小鹿斑比》、《飛虎嬌娃》、《友好的敵人》、《淘金記》、《忠勇之家》、《蜜月往事》、《揚基的驕傲》、《摩洛哥之路》、《高於一切》、《可愛之極》 |
最佳電影剪輯 | 《揚基的驕傲》、《忠勇之家》、《城中頭條》、《高於一切》、《勝利之歌》喬治·艾米 |
最佳視覺效果 | 《野風》、《黑天鵝》、《血路》拜倫·哈斯金、內森·萊文森、《飛虎嬌娃》、《隱形劑》、《Jungle Book》、《忠勇之家》、《海軍到來》、《戰地蒸發》羅納德·尼姆、《揚基的驕傲》 |
最佳原創歌曲 | 《歡樂飯店》艾文·伯林、《永存我心》、《可愛之極》、《小鬼從軍》薩米·卡恩、《賢妻樂坊》、《小鹿斑比》、《乘樂高飛》、《The Mayor of 44th Street》 |
最佳配樂(音樂類) | 《勝利之歌》、《乘樂高飛》、《只為你我》、《歡樂飯店》、《美鳳奪鸞》、《步兵約翰》、《不是冤家不聚頭》阿爾弗雷德·紐曼、《可愛之極》 |
最佳配樂(劇情類) | 馬克思·斯坦納《揚帆》、Frank Skinner《天方夜譚》、Edward H. Plumb,Frank Churchill《小鹿斑比》、阿爾弗雷德·紐曼《黑天鵝》、迪米特里·迪奧姆金《科西嘉兄弟》、維克多·楊《飛虎嬌娃》、Max Terr《淘金記》、Roy Webb《我娶了一個女巫》、Roy Webb《巴黎女子瓊》、米克羅斯·羅茲薩《Jungle Book》、Edward J. Kay《克朗岱克的狂怒》、Leigh Harline《揚基的驕傲》、Herbert Stothart《鴛夢重溫》、Richard Hageman《上海風光、維克多·楊《盼卿來信》、Morris Stoloff,Frederick Hollander《城中頭條》、Werner R. Heymann《你逃我也逃》 |
最佳真人短片(兩本) | 《職責之外》、《禁止談論》《這就是美國》No. 33-101: Private Smith of the U.S.A. |
最佳真人短片(一本) | 《動物們的言語》、《大漠仙境》、《海軍陸戰隊整裝待發》、《合眾國陸軍樂隊》 |
最佳動畫短片 | 《元首的面孔》、《一切為了勝利》、《閃電狼》、《Juke Box Jamboree》、《波爾卡的豬》、《鬱金香要開了》喬治·帕爾 |
最佳紀錄長片 《中途島戰役》 | 《科科達前線!》、《莫斯科反擊戰》、《戰爭序幕》、《非洲:勝利序幕》、《戰地報道》、《RKO Victory Special》No. 34-201: Conquer by the Clock、《供應半個地球的神奇穀物》、《Henry Browne, Farmer》、《High Over the Borders》、《High Stakes in the East》、《中國的戰爭》、《全民戰爭》、《聆聽英國》、《Little Belgium》、《自由小島》、《長舌先生》、《格迪尼亞·瓊小姐》、《新精神》、《Paramount Victory Short No. T2-3: The Price of Victory》、《船艦誕生記》、《二十一英里》、《吾輩永生》、《白隼》、《常勝之翼》 |
最佳影片《忠勇之家》
影片精彩片段
最佳男主角
詹姆斯·卡格尼[2](James Cagney,1899年7月17日-1986年3月30日),美國演員。曾為歌舞演員,20世紀30年代起演電影。以扮演強盜、刻劃罪犯的病態心理而馳名。在《公敵》(1931)、《我每天清晨死去》(1939)、《白色狂熱》(1949)等影片中扮演不法之徒。1942年在影片《勝利之歌》中飾科漢,獲奧斯卡金像獎。1974年獲美國電影學會"終生成就獎"。
個人履歷
詹姆斯·卡格尼(James Cagney 1899年7月17日-1986年3月30日)演員,第15屆奧斯卡影帝。"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 詹姆斯出生在美國紐約的一個中下階級家庭,父親是愛爾蘭籍酒吧招待,母親是挪威人。他的童年是在紐約下東區度過的。後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1919年起,卡格尼為養家,曾當過侍者和睹場夥計,後又在約克維爾演時事諷刺劇。1920年,他在百老匯劇《皮特-帕特》中擔任合唱隊員,直到1925年開始在百老匯的舞台劇中擔任主角。並和瓊·布朗德爾主演《無賴漢的假日》。1年後,他在《人民公敵》中扮演一個殘忍的歹徒,因其表演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一舉成為大明星。這個角色也預示了他在以後的影片中,專門趾高氣揚的好鬥之徒。貧賤的出生使他有一種成名的強烈欲望,他對工作相當的認真,並不斷嘗試新的角色。卡格尼並非好萊塢的典型影星,其身材矮小,相貌平平,但奔放熱情的活力和強勁的雙拳,使他成為蕭條時期打鬥片和社會劇情片的理想主角。後來他成功地塑造了《仲夏夜之夢》中的博頓,《千面人》中的朗·錢尼,以及《一,二,三》中一個精悍的美國商人等許多角色,證明了自己是個戲路很廣的演員。1942年他在傳記音樂片《勝利之歌》中的成功地飾演了喬治·M·科漢一角,,從而獲得了第十五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獎,此後他還試圖導演一些電影。不過在商業上都不是很成功。在拍完《一二三》後他宣布息影,1957年曾導演了一部影片《通往地獄的捷徑》,該片根據《此槍出租》改編,但不太成功。1942年同弟弟威廉創建了卡格尼製片廠。他的妹妹瓊·卡格尼是名舞台和電視演員,曾演過幾部電影。卡格尼一生共主演了60多部影片,其他代表作品有:《地獄之門》、《別人的女人》、《百萬富翁》、《罰金》、《出租車》、《人群怒吼》、《一切歸勝者》、《難以對付》、《抓拍照片者》、《地獄市長》、《舞台奇觀》、《了不起的傢伙》、《紅髮女郎》、《太陽上的血跡》、《吻別明天》和《瘋狂的年代》等。1974年,他成為獲得美國影視協會授予的終身榮譽獎的第1個電影明星。1975年又出版了他的自傳《卡格尼自敘》。80年代初,他重返影壇,拍有《拉格泰姆舞曲》(1981)等幾部電影 。1984年獲得美國的最高榮譽"自由獎章"。1986年3月30日去世。
主要作品
爵士年代 Ragtime (1981)
一.二.三 One, Two, Three (1961)
千面人 Man of a Thousand Faces (1957)
鐵漢柔情 Tribute to a Bad Man (1956)
愛我不要害我 Love Me or Leave Me (1955)
羅伯茨先生 Mister Roberts (1955)
光榮何價 What Price Glory (1952)
苦酒滿杯 Come Fill the Cup (1951)
虎穴煞星 Kiss Tomorrow Goodbye (1950)
The West Point Story (1950)
殲匪喋血戰 White Heat (1949)
太陽之血 Blood on the Sun (1945)
新聞戰爭 Johnny Come Lately (1943)
空軍英雄 Captains of the Clouds (1942)
勝利之歌 Yankee Doodle Dandy (1942)
綁架新娘 Bride Came C.O.D., The (1941)
熱帶酒吧 Torrid Zone (1940)
Oklahoma Kid, The (1939)
一世之雄 Angels with Dirty Faces (1938)
愁雲慘霧 Ceiling Zero (1936)
執法鐵漢 'G' Men (1935)
仲夏夜之夢 Midsummer Night's Dream, A (1935)
Here Comes the Navy (1934)
Footlight Parade (1933)
坑錢 Smart Money (1931)
國民公敵 Public Enemy, The (1931)
地獄之門 The Doorway to Hell (1930)
獲獎記錄
奧斯卡獎 Oscar
1956 提名 最佳男演員 (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Love Me or Leave Me (1955) 愛我不要害我
1943 獲獎 最佳男主角 (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Yankee Doodle Dandy (1942) 勝利之歌
1939 提名 最佳男主角 (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Angels with Dirty Faces (1938) 一世之雄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NYFCC
1942 獲獎 最佳男主角 (Best Actor) Yankee Doodle Dandy (1942) 勝利之歌
1938 最佳男主角 (Best Actor) Angels with Dirty Faces (1938) 一世之雄
最佳女主角
葛麗亞·嘉遜[3]'(Greer Garson,1903年9月28日-1996年4月6日),出生於英國北愛爾蘭,英國影視女演員、製作人,畢業於倫敦大學 。
1939年進入好萊塢影視圈,憑藉處女作品《萬世師表》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 。1940年與勞倫斯·奧利弗共同出演了喜劇影片《傲慢與偏見》獲全美電影評議會最佳演技獎 。1941年憑藉出演劇情影片《落花飄零》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1942年與羅納德·考爾曼共同出演了愛情影片《鴛夢重溫》 。同年憑藉戰爭影片《忠勇之家》獲得了第1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1943年憑藉主演傳記影片《居里夫人》又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 1944年憑藉愛情影片《帕廷頓夫人》再次獲得奧斯卡提名 。1945年憑藉劇情影片《空谷芳草》第六次獲得奧斯卡提名 。40年代連續五屆在美國十大賣座明星中榜上有名 。1955年一度退出影壇。1960年受聘出演的傳記影片《旭日東升》使她最後一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以及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 。1968年宣布息影。1979年她擔任了劇情影片《金色池塘》的聯合製片人 。1996年4月6日,葛麗亞·嘉遜因心臟病去世 。
早年經歷
葛麗亞·嘉遜,1903年9月28日出生於英國北愛爾蘭,一歲時全家從埃塞克斯郡的莊園遷至倫敦 。
1926年,葛麗亞·嘉遜畢業於倫敦大學 ,在倫敦大學獲得學位後又在格勒諾布爾大學獲得另一學位 。葛麗亞整個學生時代她都是高材生,她曾想當一名教師,但大學畢業後去了一家廣告公司工作 。
1931年,葛麗亞·嘉遜被伯明翰戲劇演出公司招聘,她辭去了在代理商的工作。
演藝經歷
1932年,葛麗亞·嘉遜開始在英國廣播公司的電視節目上露面 ,出演作品《重聚維也納》和《小狐狸》。同年,她亮相伯明翰話劇團出演舞台作品《街景》,在兩年時間裡她扮演了大量小角色。1934年,葛麗亞·嘉遜在倫敦攝政公園的露天音樂劇場演出,她被英國男演員勞倫斯·奧利弗所發現並與她簽訂了合同,從此葛麗亞開始了演員生涯 。
1935年,葛麗亞·嘉遜獲得了舞台作品《Golden Arrow》中的一個角色,並首次與勞倫斯·奧利弗搭檔共同出演。這是她的一次突破,也使她開始在倫敦受歡迎。接下來她出演了包括莎士比亞劇和時裝劇在內的大量舞台戲劇。後來,她又轉入電視界與勞倫斯·奧利弗合演過《羅密歐與朱麗葉》 。
1937年,葛麗亞·嘉遜在出演一部叫《Old Music》的舞台戲時,被美國電影人路易斯·梅耶所注意。梅耶認為嘉遜端莊的外型和表演才能適合演夫人類型的角色,便邀請葛麗亞·嘉遜到美國加入米高梅電影公司發展,葛麗亞開始並沒有前往電影界發展的想法,但梅耶開出了以500美元為周薪的條件使葛麗亞接受邀請 。
1938年,葛麗亞·嘉遜與米高梅定了合同,就這樣她來到了好萊塢 。1939年,葛麗亞·嘉遜進入好萊塢主演的第一部作品是山姆·伍德執導的愛情影片《萬世師表》,該片為她的夫人型角色奠定了基礎。起初她還不願意演,之後在公司的堅持下才同意拍攝,影片完成後,葛麗亞的演出竟獲得了第1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
1940年,葛麗亞·嘉遜與老搭檔勞倫斯·奧利弗共同出演了根據奧斯汀小說改編的喜劇影片《傲慢與偏見》,在片中飾演高傲又博學的二小姐伊麗莎白·班納特,奧利弗飾演性格偏執的達西,這是他們第三次合作,兩個人演來融洽並將原作精神完全體現 。葛麗亞憑藉該片獲全美電影評議會最佳演技獎 。
1941年,葛麗亞·嘉遜被選入年度十大票房明星 。首次與沃爾特·皮金合作出演劇情影片《落花飄零》,憑藉片中飾演埃德娜一角獲得了第1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提名 。
1942年,葛麗亞·嘉遜再次與沃爾特·皮金搭檔出演了威廉·惠勒執導的戰爭影片《忠勇之家》 ,該片講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個有崇高愛國思想的母親"米尼弗夫人",她和丈夫、兒子都在戰爭中盡了自己的職責,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葛麗亞也因此獲得了她唯一的一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由於影片歌頌了英雄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獲得了第1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2009年該片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列入歸檔保存的影片 。同年,她與羅納德·考爾曼搭檔出演梅爾文·勒羅伊執導的愛情影片《鴛夢重溫》,該片講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傷並失去了記憶的查理斯,幾十年的人生突然變成了一張白紙,帶着迷惘和絕望的心情與舞女波拉邂逅的故事,葛麗亞在片中飾演舞女波拉一角 。
1943年,葛麗亞·嘉遜在第15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典禮上領取她獲得的最佳女主角獎時,由於太激動,上台後說了長達5分30秒的獲獎感言 ,從此奧斯卡致謝答辭被限制在兩三分鐘內 。同年,她與沃爾特·皮金搭檔出演梅爾文·勒羅伊與阿爾伯特·勒文共同執導的傳記影片《居里夫人》 ,憑藉在片中飾演世界上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金的女科學家又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1944年,葛麗亞·嘉遜憑藉愛情影片《帕廷頓夫人》再次獲得奧斯卡提名 。
1945年,葛麗亞·嘉遜與格利高里·派克共同出演了劇情影片《空谷芳草》 。美國米高梅公司對這部影片的評價是"絕對是不容錯過的一部經典影片"。葛麗爾·嘉遜憑藉在片中飾演"瑪麗·拉弗蒂"一角的發揮第六次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女演員的提名。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認為,葛麗爾把自己所有的心血都給了這個角色 。1946年,葛麗亞·嘉遜連續五屆在美國十大賣座明星中榜上有名 。1949年,葛麗亞·嘉遜與埃羅爾·弗林共同出演了愛情影片《雲雨巫山枉斷腸》 。
1950年代,葛麗亞·嘉遜的表演事業漸走下坡,1953年,葛麗亞·嘉遜與沃爾特·皮金共同出演了劇情影片《史葛里的醜聞》。同年,她與馬龍·白蘭度同台出演了歷史影片《愷撒大帝》 。1954年,葛麗亞·嘉遜出演了米高梅電影公司發行的西部影片《Strange Lady in Town》。並在1955年一度退出影壇 。1958年,葛麗亞·嘉遜首次在百老匯登場,取代羅莎琳·拉塞爾出演了戲劇作品《歡樂梅姑》 。
1960年,葛麗亞·嘉遜在退出影壇6年後受聘復出,憑藉出演傳記影片《旭日東升》獲得了她的最後一次奧斯卡獎提名 ,該片還為她贏得了第18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女主角獎 。1966年,葛麗亞·嘉遜在暫別影壇6年後出演了亨利·科斯特執導的音樂類傳記影片《歌唱的修女》 。1967年,葛麗亞·嘉遜出演了她演藝生涯中的最後一個電影角色,是由諾曼·托卡執導的歌舞影片《最幸福的百萬富翁》。1968年,葛麗亞·嘉遜宣布息影 。
1970年代,葛麗亞·嘉遜將演藝事業轉向了小熒幕與舞台表演。1976年,葛麗亞·嘉遜出現在了吉恩·凱利執導的米高梅電影公司的記錄影片《娛樂世界續集》中 。1978年,葛麗亞·嘉遜出演了她的最後一部電視劇作品,由NBC發行的電視劇集《Little Women》。以劇中姑媽凱瑟琳一角作為她的最後一個熒幕形象結束了40餘年的演藝生涯。同年,葛麗亞開始製作舞台劇《Arthur Cantor》 。1979年,葛麗亞·嘉遜作為聯合製片人與簡·方達合作製作了一部由凱瑟琳·赫本與亨利·方達主演的劇情影片《金色池塘》,該片於1981年上映 。
1987年,葛麗亞·嘉遜出現在記錄片《Directed by William Wyler》中,這是她最後一次出現在大熒幕上 。
個人生活
家庭背景
葛麗亞·嘉遜,原名艾琳·伊芙琳·葛麗亞·嘉遜,1903年9月28日出生於英國北愛爾蘭,她擁有盎格魯-愛爾蘭血統。葛麗亞一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喬治·嘉遜去世。葛麗亞跟隨母親妮娜·索菲亞·嘉遜一起生活並遷移到倫敦定居 。葛麗亞·嘉遜有一個繼子名叫:蓋爾·D·福格爾森 。葛麗亞·嘉遜還是好萊塢演員:詹米·多南的叔伯奶奶 。
婚姻經
葛麗亞·嘉遜的一生擁有三段婚姻經歷 。首先是在1933年,她與商人愛德華·斯內爾森結婚,由於丈夫的生意在印度,兩人長期兩地分居,直到葛麗亞去美國發展事業後,兩人在1941年選擇離婚。第二段婚姻是在1943年,她與共同出演《忠勇之家》一片中的演員理查德·內伊結婚,兩人的婚姻一直維持到1947年。最後一段婚姻是在1949年,葛麗亞·嘉遜與石油巨頭伊利亞·福格爾森再婚,婚姻一直持續到1987年伊利亞去世 。
晚年生活
1970年代後,葛麗亞·嘉遜在新墨西哥州的一農莊定居 。1980年她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1988年她接受了心臟搭橋手術,搭建了4個支架。1996年4月6日,葛麗亞·嘉遜因心臟衰竭去世 。
人物評價
葛麗亞·嘉遜充溢着一種氣質典雅的美、一種過人的智慧。她的眼睛像靜靜的湖水,清澈、晶瑩、美麗。更何況,她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是優等生,這一切都自然地組成了一個文靜、高雅、睿智、聰慧美麗、嬌而不艷的葛麗亞·嘉遜 。(PCLADY評)
如果有人提起葛麗爾·嘉遜,無疑很多人都會想起這樣兩部影片《忠勇之家》和《傲慢與偏見》,她在裡面的的表演堪稱完美。更是憑藉《忠勇之家》中的出色表現得到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搜狐娛樂評)
對影迷們來說,演藝生涯後期的葛麗亞·嘉遜是優秀的代名詞,她飾演了眾多為大家所津津樂道並喜愛的電影角色。她是20世紀40至50年代好萊塢受歡迎的女演員之一,人們無法一一列數她所獲得的提名和相應獎項,一個事實已經足以證明她的受歡迎程度,她被11個國家授予"最受觀眾喜愛的演員"和"最佳女演員"榮譽 。(人民網評)
葛麗亞·嘉遜的表演適度、自然,而又充溢着一種氣質典雅的美、一種過人的智慧。這與她高深的文化教養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台灣網評)葛麗亞·嘉遜在戰爭影片《忠勇之家》中飾演的女主角米尼弗夫人非常貼切、自然,表現出後方家庭主婦的堅強和韌性,是極成功的賢妻良角色 。(騰訊娛樂評)
奧斯卡金像獎盃-小金人
頒獎會場
好萊塢的柯達劇院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的永久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