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竹里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竹里館》
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創作的一首五絕

竹里館》是唐代詩人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創作的一首五絕。[1] 此詩寫隱者的閒適生活以及情趣,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閒生活,遣詞造句簡樸清麗,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表現了清幽寧靜、高雅絕俗的境界。全詩雖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但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實有虛,對立統一,相映成趣,是詩人生活態度以及作品特點的絕佳表述。此詩曾被選入語文教科書。

《竹里館》當作於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王維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後就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淨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淨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

作品原文

竹里館[2] 唐代: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原文解釋

我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

沒人知道我在竹林深處,只有明月相伴靜靜照耀。

注釋譯文

⑴竹里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嘯(xiào):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於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左右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⑹長嘯:撮口而呼,這裡指吟詠、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來抒發感情。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作品鑑賞

​此詩收錄於《王右丞集箋注》,為《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詩寫山林幽居情趣,屬閒情偶寄。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着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獨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筆。

這首詩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着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閒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後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並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裡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着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閒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並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於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複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裡,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麼氣力去刻畫和塗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着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於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淨,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閒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徵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藉助於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裡說「俯拾即是」,並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裡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淨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淨的心境互為表里。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於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名家點評

《王孟詩評》:顧云:一時清興,適與景會。

《唐詩廣選》:人不知而月相照,正應首句「獨坐」二字。

《唐賢三昧集箋注》:幽迥之思,使人神氣爽然。

《唐詩箋注》:《輞川》諸詩,皆妙絕天成,不涉色相。止錄二首(指《鹿柴》及此詩),尤為色籟俱清,讀之肺腑若洗。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毋乃有傲意。

《詩境淺說續編》:《輞川集》中,如《孟城坳》、《欒家瀨》諸作,皆閒靜而有深湛之思。此詩言月下鳴琴,風篁成韻,雖一片靜景,而以渾成出之。坊本《唐詩三百首》特錄此首者,殆以其質直易曉,便於初學也。

《唐人絕句精華》:以上四詩(指《鹿柴》、《欒家漱》、《竹里館》及《鳥鳴澗》),皆一時清景與詩人興致相會合,故雖寫景色、而詩人幽靜恬淡之胸懷,亦緣而見。此文家所謂融景入情之作。[2]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年,一說699-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大樂丞。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存詩400餘首。

王維詩歌現存不滿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這類作品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之妙。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旗幟。

王維開啟了文人畫傳統。他的畫體現了文人士大夫嚮往超然、閒適的情懷,追求更多觀照內心的與禪宗精神相契合的「自然」境界。其文人畫鼻祖的追加定位是始於後人宋代文壇領袖蘇軾等人的極力推崇,蘇軾在論王維的詩與畫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並隨着文人畫大興オ真正開始得以確立。宋代以降,王維繪畫的地位總體上呈現持續上升的態勢,他的畫風、繪畫思想対中國山水畫發展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至少,後世占據中國古代山水畫主流的文人畫系統,都接受了王維的影響,明代董其昌更是明確的在《畫旨》中云:「文人之畫,自右丞始」。

據《藍田縣誌》記載,王維墓位於輞川鄉白家坪村東60米處,墓地前臨飛雲山下的輞川河岸,原墓地約13.3畝。現被壓在向陽公司14號廠房下。《唐右丞王公維墓》碑石被向陽公司14號按石料使用,壓在水洞裡。墓前遺物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督郵程兆聲和陝西巡撫畢沅豎立的碑石兩座,「文革」中被毀。王維的母親也葬在此地,交通部六處修輞川公路時將王維母墳塔平毀。 王維衣冠冢位於山西祁縣古縣鎮下古縣村,現立石碑題寫着「唐尚書右丞王維衣冠之冢」。

視頻

【語文大師 初中】竹里館——唐 王維

唐詩三百首王維《竹里館》卡通有註解

參考資料

  1. 詩人王維小故事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8年03月15日
  2. 竹里館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