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立春這一天(鄒慧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立春這一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立春這一天》中國當代作家鄒慧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立春這一天

應該不會有什麼特別吧,從昨天到今天。

還是覺得很特別。就如今天的太陽,今天的天地,如果不是立春的這一天,也還是這麼特別嗎?到底是天地的特別呢還是人的錯覺?記得冬至那天早晨,同樣是早晨七點半出門,往常這個時辰天還是黑蒙蒙的,但是那天就亮一些。太陽也似乎早升起了那麼一點點。

因為牽掛着昨晚23:34分的立春,今早6:30就醒來了。匆匆下床,來到東向的書房裡,透了玻璃窗望出去,一眼就看見了對面樓上一團亮晶晶的光團,知道太陽已經從地平線上升起來了,只是被眼前的樓宇遮擋住了不能看見,又轉到另外臥室,從不同角度觀看,仍舊沒有看到東方那輪正在升起的太陽,不過,還是從頭頂藍天上的雲彩、目之所及的樓宇、反射在樓宇上面的光暈,知道了太陽的升起。就覺得是一個原本美麗的姑娘,於今天成了新娘子一樣,今天的太陽與往日有了大不同。不同之處在哪裡呢?正如這由美麗姑娘變成的新娘子。她的膚色是那樣的白裡透紅,她的眸子是那樣的顧盼流離,她說話的聲音是那樣的悅耳動聽,她的笑聲和笑容是那樣的讓人着迷。它的一切都是那樣的從內到外透着美麗、透着欣喜、透着巨大的幸福和喜悅。太陽還是那輪太陽,卻覺得因為立春的緣故,今天的太陽似乎比往日更加溫暖了一些,有了許多溫潤的東西在裡面。

平素不大看得見的老人和孩子今早上也似乎多起來了。踢踢打打地活動着腰腿,那個暑假裡我天天參加的中老年健身隊,好久不見了,今早也碰見在小區活動中心的廣場上,她們扭扭噠噠地舞動起來了。

順便去小區的便民超市買了剛上架的韭菜,韭菜齊整整嫩生生的,是那種翠綠的嫩,正好適合做韭菜饃饃吃。北京人有做春餅的習俗,我的老家是習慣做韭菜饃饃的,也就是山東人叫做韭菜盒子的東西。如果是過去,沒有蔬菜大棚的時候,我想這個時候韭菜應該還不到能割了吃的時候,但是為什麼在我的位於甘肅南部的老家也有在立春這一天吃韭菜饃饃的習慣呢?是我記憶有錯,還是早些年的氣候和現在的氣候不一樣呢?

家鄉有「春打六九頭」的說法,也就是說立春(我們家鄉叫「打春」)之時正是六九之初,我們家鄉的數九歌是這樣說的:「一九溫,二九暖,三九凍破臉,四九茬茬(茬茬到底是什麼意思,猜想大概是厲害的意思,比如我們方言一般把老母豬叫老豬茬茬,茬茬者厲害也。或者只是為了押韻,說起來順口罷了。)凍死老漢娃娃,五九六九過河洗手,七九八九,抬頭看柳,九九盡,開櫎種」從數九歌中可以看出,五九之末,六九之初,冰河開始消融,土地開始解凍。那麼有沒有「頭茬」韭菜可以食用呢?如果沒有,那我的「烙韭菜饃饃」的記憶從何而來呢?也許是時日之久,記憶有誤吧。

不過,在中國農村,與節氣有關的節日,總有不同的「吃食」與之配套。比如「清明節」要吃寒食,非得攪一頓涼粉不可。溯其源,大約與國人崇尚中醫,中醫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關。《黃帝內經》將「順四時而適寒暑」作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大原則。

一年四季,12個月、24個節氣。四季的特點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24節氣是農耕文化的標誌,也是飲食文化的符號,更是養生文化的記號。立春之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因之,廣大農村便衍生了許多吃食上的習慣。比如,在多地民間盛行「咬春」的習俗。清代潘榮陛寫了一本書叫《帝京歲時紀勝》,其中寫到「咬春」的習俗:「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蔔,名曰,『咬春』」

在我的印象里,家鄉似乎沒有「咬春」這個字眼,但是行動還是有的,立春總是要吃點與春天有關係的吃食,也許是吃個蘿蔔,也許是吃頭蒜,還有吃薑的,估計是什麼東西在立春這一天能夠成熟就吃什麼吧。可見,立春時節是要吃時鮮蔬菜的。其他的我不大能記得,單這韭菜和水紅蘿蔔,我記得清楚。韭菜因為是春天裡最先長出來的菜蔬,味道非常鮮美。古今皆受推崇。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裡面有這樣一段記載,說六朝時有個人叫周顒,清貧寡慾,終年常蔬食。文惠太子問他蔬食裡面什麼東西味道最好,他回答:「初春早韭,秋末晚菘」。可見,初春早韭的鮮美在六朝時就有人知道。

可惜現在的韭菜是生長在恆溫的蔬菜大棚里的,跟過去長在大田裡的,隨春氣而發的韭菜絕非一般,不過還算是春韭吧,看鮮嫩的莖葉,能掐出水分的樣子,味兒也不會太差吧。拿着韭菜往回走着,突然想起家鄉那首粗獷奔放的民歌《綠韭菜》來,那熱烈濃情的旋律就悠悠地繞到耳邊來:院子裡長的是綠韭菜呀,你不要割,讓它綠綠地長着。哥是陽溝妹是水呀,你不要斷,叫它慢慢地淌着......

如果光有綠韭菜,在院子裡綠綠(鄉音liuliu)地長着,就已經有了特別的意味,那種鮮香嫩,那種綠油油的韭菜背後的溫馨都給人生機勃勃的生活的印象,而後面哥和妹的出場,陽溝和水的比喻,就把對綠韭菜的感覺人性化了。好像綠綠的韭菜也有了某種情感。由衷地湧出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其實,生活里的大大小小的物件(不論是有生命還是無生命的)有了人的情感的賦予,一切便都鮮活而富有情感。比如今天的太陽。

下午,望着窗外異常金黃鮮亮的太陽,覺得溫暖得真的像個春天了。就決定到郊外走走去。其實天氣並不像躲在暖氣房裡想象的那樣溫暖,太陽也不像隔着玻璃窗看到的那樣明媚。用春寒料峭形容一點都不過分。但是,還是喜歡着這一種新鮮的氛圍。

去了遠離市區的有山有水的公園。這個被叫做「綠博園」的公園的地面上並沒有顯出和冬天有什麼兩樣的神色來,但卻感覺到了變化。用眼睛那麼睃着看過去,首先發現了水的變化。在向陽的溝渠、橋畔、在人工湖的邊緣,有一種濕潤的融融的感覺,似乎一腳踩下去,冰就會碎了。

可是,看看遠處,孩子們卻還是那麼高興地在冰上玩,滑冰、打仗、推搡,似乎沒有人害怕這幾米深的冰面會突然塌陷。在靠近橋洞的地方,我小心翼翼伸出腳,踩下去,也並沒有水,就知道這種「融融」的感覺只是視覺的,也許是心理的。不過我還是發現了靠近土地的冰面的消融,那是一種溫柔的滲透和疏散。忽然想起「春心萌動」這個詞來,這冰面大約正處於「春心萌動」的狀態吧。所以看上去是那麼的「不動神色」,又那麼的溫和柔美。

回來的路上,去市場轉了一圈,並沒有看到記憶當中那種櫻桃紅的水紅蘿蔔。這種蘿蔔因為其小其嫩似乎也被叫做「櫻桃蘿蔔」。有水紅色的,也有白色的,從拇指大小到小孩拳頭那麼大的都有,記憶里,我咔嚓咔嚓,一口氣可以吃掉好幾隻的。這種蘿蔔甜中帶着很沖的辣味,是實實在在的新春之物。卻沒有在菜市里買到。倒是看見了幾束寬葉的細尾巴蘿蔔,蔫頭耷拉的,沒有一點新鮮感。就放棄了。卻抱了幾隻大柚子回來。現代社會的益處多多,比如交通發達, 就可以隨時吃到全國各地水果蔬菜,比如科技發達,反季節蔬菜多的是,不像過去,只能順時因地而為了。不過,回憶起來,倒覺得過去吃過的都是稀罕物,真正好吃,也許是物以稀為貴的緣故吧。

立春這一天就這麼過了。總覺得生活中好像少了一些什麼,到底少了些什麼?一時半會說不上來

在我苦思冥想的時候,一陣高亢的旋律從心底直直衝向腦門:身邊的那片田野啊——手邊的棗花香——高粱熟來紅滿天——

才知道,心裡空落着的,就是能聞到新鮮泥土味兒的曠野,也是那清藍得猶如春水一般的天空。 [1]

作者簡介

鄒慧萍,女,寧夏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