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性心律不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竇性心律不齊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為什麼漢字是方塊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從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窺見一斑。《淮南子·覽冥訓[1]》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在古人心目中,「天圓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這四方形地的盡頭,還有撐着的柱子。
名詞解釋
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心律不齊)一般指竇性心律失常
凡起源於竇房結的心律,稱為竇性心律。竇性心律屬於正常節律。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停搏及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均屬竇性心律失常。正常成人竇性心律的頻率>100次/分,稱為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律的頻率<60次/分時,稱為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的起源未變,但節律不整,在同一導聯上P-P間期差異>0.12s稱竇性心律不齊,常與竇性心動過緩同時存在。在規律的竇性心律中,有時因迷走神經張力增大或竇房結障礙,在一段時間內竇房結停止發放激動稱竇性停搏。起搏傳導系統退行性病變以及冠心病、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竇房結及其周圍組織而產生一系列緩慢竇性心律失常,並引起頭昏、黑蒙、暈厥等臨床表現,稱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徵。
竇性心律的心電圖特徵
一般心電圖機描記不出竇房結激動電位,所以都是以竇性激動發出後引起的心房激動波P波特點來推測竇房結的活動。竇性心律的心電圖特點為:P波規律出現,且P波形態表明激動來自竇房結(即P波在Ⅰ、Ⅱ、aVF、V4~V6直立,在aVR倒置)。正常竇性心律的頻率一般為60~100次/分。
竇性心律不齊
1.病因
多見於健康小兒,其中3歲以後兒童多見,嬰幼兒少見,常在心率慢或睡眠中出現,而當心率增快時或運動、清醒時心律可變整齊。藥物如洋地黃、嗎啡、β受體阻滯劑可致心律不齊。也可見於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兒。
2.臨床表現
小兒症狀較成人為輕,常缺乏主訴,個別年長兒可敘述心悸、胸悶、不適。常於聽診或心電圖檢查時發現,竇性心律不齊可與呼吸的周期有關,吸氣時加快,呼氣時減慢。竇性心律不齊無臨床意義。
3.心電圖特點
(1)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竇性P波;心律不齊與呼吸有關,呼氣時減慢,吸氣時加快,屏氣時心律轉為規律;同一導聯上,P-P間距相差0.12秒以上;
(2)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表現與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基本相同;心律不齊與呼吸周期無關。
4.治療
竇性心律不齊不需要治療,存在原發病的則對症治療。
分類
竇性心律失常分為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停搏及病態竇房結綜合徵。
1.竇性心動過速
正常成人竇性心律的頻率>100次/分,稱為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速時,P-R間期、QRS及Q-T時限都相應縮短,有時可伴有繼發性ST段輕度壓低和T波振幅偏低。常見於運動、精神緊張、發熱、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失血、心肌炎和擬腎上腺素類藥物作用等情況。
2.竇性心動過緩
竇性心律的頻率<60次/分時,稱為竇性心動過緩。老年人和運動員心律相對較緩。顱內壓增高、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使用β-受體阻滯劑等可引起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動過緩低於40次/分較少見。
3.竇性心律不齊
竇性心律的起源未變,但節律不整,在同一導聯上P-P間期差異>0.12s。竇性心律不齊常與竇性心動過緩同時存在。較常見的一類心律不齊與呼吸周期有關,稱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多見於青少年,一般無臨床意義。另有一些比較少見的竇性心律不齊與呼吸無關,如與心室收縮排血有關的(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以及竇房結內遊走性心律不齊等。
4.竇性停搏
亦稱竇性靜止。在規律的竇性心律中,有時因迷走神經張力增大或竇房結障礙,在一段時間內竇房結停止發放激動,心電圖上見規則的P-P間距中突然出現P波脫落,形成長P-P間距,且長P-P間距與正常P-P間距不成倍數關係。竇性停搏後常出現逸搏或逸搏心律。
5.病態竇房結綜合徵
近年發現,起搏傳導系統退行性病變以及冠心病、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竇房結及其周圍組織而產生一系列緩慢竇性心律失常,並引起頭昏、黑蒙、暈厥等臨床表現,稱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其主要的心電圖表現有:①持續的竇性心動過緩,心率<50次/分,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藥物糾正;②竇性停搏或竇房阻滯;③在顯著的竇性心動過緩基礎上,常出現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速、房撲、房顫等),又稱為慢-快綜合徵;④如病變同時累及房室交界區,則發生竇性停搏時,可長時間不出現交界性逸搏,或伴有房室傳導障礙,此即稱為雙結病變。
參考文獻
- ↑ 經典古文100篇(34) 淮南子·覽冥訓,搜狐,2019-04-15
- ↑ 「天圓地方」的漢字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搜狐,201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