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穴:xué ㄒㄩㄝˊ。《說文解字》:"土室也。從宀、八聲。 "。分別相背之形是八之範式。交覆深屋是宀之範式。宀、八兩範式疊加。分別相背交覆亦即空竅是穴之範式。

異體字:岤

本義:洞、窟窿。如:孔穴、石穴、穴居、穴隙、龍潭虎穴。

衍義:引申指"人體可以進行針灸的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密集或較粗的神經干經過的地方"。如:穴位。

衍義:引申指"舊藝人稱在市場或廣場上表演時所占的一塊地方:掌穴的(指地主或班主)"。如走穴。穴頭。

衍義:又用作姓。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穴

拼音; xué

部首; 穴

五筆; pwu

倉頡; jc

鄭碼; wo

筆順; 44534

外文名稱; Cave Hole

注音; ㄒㄩㄝˊ

總筆畫; 5

四角碼; 30802

統一碼; 7A74

部外筆畫; 0 基本信息; 漢字:穴

拼音:xué

注音:ㄒㄩㄝˊ

部首:穴,

部外筆畫:0,

總筆畫:5

五筆:PWU

倉頡:JC

鄭碼:WO

筆順編號:44534

四角號碼:30802

UniCode:CJK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1、洞,窟窿。孔~;石~;~居;~隙;龍潭虎~。

2、人體可以進行針灸的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密集或較粗的神經干經過的地方。~位。

3、舊藝人稱在市場或廣場上表演時所占的一塊地方。掌~的(指地主或班主);走~;~頭。

4、姓。

5、穴,亦為「孔隙」的意思。

詳細解釋

1、象形。小篆字形,上面是「宀」,表覆蓋物;下面兩邊表示洞孔。本義:土窟窿,地洞。

2、同本義。

穴,土室也。——《說文》。按,象嵌空之形,非八字。

出自穴。——《易?需》。註:「陰之路也。」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墨子·辭過》

又如:洞穴(地洞或山洞);穴人(在洞穴中采鐘乳石的人);穴流(洞穴中的水流)。

3、墓穴;埋棺材的坑。

臨其穴。——《詩·秦風·黃鳥》

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詩·王風·大車》

又如:壽穴(生前造的墓穴)。

4、動物的窩。

狐狸馳赴穴,飛鳥翔故林。——漢·王粲《七哀詩》

又如:穴巢(鳥獸藏身的窩巢);虎穴;蟻穴。

5、指敵人或奸人盤踞、藏匿的地方。

上官欲察州里之豪,不能不假耳目,而奸人常為之穴。——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又如:穴群(謂聚眾盤踞);穴巢(喻敵人或匪徒盤踞、活動的場所)。

6、地道。

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墨子》

又如:穴土(挖地道);穴師(挖地道的士兵);穴地(挖地道)。

7、水道。

江河既導,萬穴俱流。——《文選》

8、醫學上指人體上可以針灸的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密集或較粗的神經纖維經過的地方。也叫穴道、穴位[2]。《靈柩·九針十二原》對腧穴的解釋: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者也。

如:阿是穴,既是指皮表壓痛點,無具體名稱,無固定位置,以壓痛點作為針灸部位。

9、穴道:是人類及動物共有的電位最高的皮下電場區,是神經主幹和神經末梢經過的地方,是人類和動物身體中電勢能最高的地方,這部分破壞或者壞死,以及外力破壞及阻礙,都會引起麻、脹、癢、痛、酸等症狀,甚至會產生組織、器官、循環和心腦不適、還可導致殘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穴道是活體中重要的電場,也是與大腦密切聯繫場所。人體總計穴位有720個,醫用402個,其中有活穴和死穴之分,其中死指不致死的穴為72個,致命為36個,總計108個;

死穴歌訣: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髮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髮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衝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衝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衝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衝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衝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衝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史料記載

《康熙字典》記載

《午集下》《穴字部》 ·穴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胡決切,音坹。《說文》土室也。《易·繫辭》上古穴居而野處。《詩·大雅》陶復陶穴。《箋》未有寢廟,故覆穴而居。 又《玉篇》孔穴也。《孟子》鑽穴隙相窺。 又《廣韻》窟也。《易·需卦》出自穴。 又訓為側。《爾雅·釋水》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 又官名。《周禮·秋官》穴氏掌攻蟄獸。《疏》凡獸皆藏穴中,故以穴為官名,使取蟄獸。 又地名。《書·禹貢》鳥鼠同穴。《爾雅·釋地》岠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左傳·文十一年》潘崇伐麇,至於鍚穴。《注》鍚穴,麇地。《水經注》中廬縣之西山謂之馬穴山。《左思·蜀都賦》嘉魚出於丙穴。《注》丙穴,在漢中沔陽縣北。 又《韻會》古穴切。《前漢·天文志》暈適背穴。《注》孟康曰:穴,或作鐍,其形如鐍。如淳曰:凡氣在日上為冠為戴,在旁直射為珥,在旁如半環向日為抱,向外為背,有氣刺日為鐍。鐍,抉傷也。 又葉胡桂切。《曹植·七啟》采英奇於側陋,宣皇明於巖穴。此甯子商歌之秋,而呂望所以投綸而逝。 又《集韻》戸橘切。《淮南子·原道訓》水居窟穴,人民有室。《孔融詩》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考證:〔《左傳·文十一年》潘崇伐麇,至於錫穴。〕 謹照原文錫改鍚。

詞性變化

1、穴居;穴藏

夫鼠,晝伏夜動,不穴於寢廟,畏人故也。——《左傳》

又如:穴居野處(形容人類未有房屋前的生活狀態);穴處(居住山洞);穴保(穴居裸體)。

2、挖鑿;洞穿。

穴土而入。——《墨子·備穴》

如:穴矛(開鑿地道的工具);穴垣(在牆上挖洞);穴胃(穿通胃壁);穴室樞戶(穿室破戶)。

漢英互譯

穴——aperture,delve,hole,opening,scoop,socket。

方言集匯

1、粵語:jyut6

2、客家話:[梅縣腔]hiet8,[海陸豐腔]hiet8,[陸豐腔]hiat8,[台灣四縣腔]hiet8,[東莞腔]het8,[沙頭角腔]het8,[客英字典]hiet8,[寶安腔]het8,[客語拼音字彙]hed6、hiad6。[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