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稗說校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稗說校注》,[清] 宋起鳳 著,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讀書,可以治愚啟智,修身進德,是一種修養方法,是一種心靈沐浴。古人云:「人心如良田,得養乃滋長。苗以水泉溉,心以理義養[1]。」岡察洛夫[2]說:「看書和學習是思想的經常營養,是思想的無限發展。」讀一本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好書,如同和一位品德高尚的哲人進行對話,能給你以智慧的啟迪和心靈的淨化。

內容簡介

《稗說》抄本是目前海內外僅存的珍貴中國古籍。《稗說》的作者宋起鳳,字來儀,號紫庭,一號覺庵,直隸廣平人,曾僑居河北滄州。他曾考取過負責刑名的推官,清順治六年(1649年)任靈丘知縣,主修《靈丘縣誌》,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付梓。據民國《滄州縣誌》:「宋起鳳,字來儀。博學能文,由孝廉考授推官。順治己丑(1649年),改調山西靈邱令,多善政。尋擢廣東羅定知州,撫恤民猺三載,眾建祠以記。旋定內艱(母喪)歸,羅民詣大府乞留,環跪戟轅競日,允其請,起鳳堅辭不可奪。羅民泣送千餘里。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郝維訥兩遣使至,皆不應。晚好游,足跡幾遍天下,所著詩說、雜記甚多。」這裡是說,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決定舉行博學鴻詞科,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員,在外督撫布按官員舉薦人員參加,考取者授以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職,併入「明史館」纂修《明史》。郝維訥是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歷任工、刑、禮、戶、吏五部尚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諡恭定。以郝維訥這樣的朝廷重臣親自舉薦,宋起鳳居然兩次拒絕,可見其已決意不再為宦。宋起鳳素有文名,除博覽群書以外,還交友四處遊歷,人稱他「足跡兒遍天下」,雖不免誇張,但也接近事實。他的著述甚豐,據說有七十餘部,《稗說》就是其中一部。該書寫作始於康熙壬子(1672年)秋初,成於次歲癸丑(1673年)秋末,大約一年的時間。全書共四卷,記一百五十事,總計七萬餘字。由於作者本人經歷了明清鼎革之際的動亂,所以知聞甚多,本書主要記載了明代掌故和朝野遺聞。他自稱寫作時「雞鳴風雨之時,得之良多,聊以排余客游窮愁之感,非所計工拙也」。實際上,本書內容豐富翔實,史料豐富,常有一般筆記所不載者。例如他記紫禁城東北有專供皇帝和六宮使用的糧食糧囤,俗稱天堆;太液池的三台,這是其他筆記,甚至明朝宮內太監劉若愚《酌中志》所未載的內容。另外,由於作者和宮內太監的特殊關係,得以進入宮內,所以對於明朝宮內活動的介紹也十分細微,這對於研究明代北京史也是很難得的。

鑑於本書的珍貴史料價值,為了推動北京史研究的進行,於德源在周紹泉、趙鵬洋先生標點本的基礎上,將本書加以校注,以饗讀者。

作者介紹

於德源,1946年生,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北京地方史研究工作,出版《北京歷代城坊、宮殿、苑囿》《北京農業經濟史》《明清之際北京的歷史波瀾》《北京史通論》《北京歷史災害、災荒紀年》《北京災害史》(上、下)和《北京隋唐五代歷史資料匯編》等專著。

參考文獻

  1. 關於讀書的名言,閱來網,2015-01-11
  2. 岡察洛夫及其作品研究,道客巴巴,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