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譚嗣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作品欣賞
秦嶺
秦山奔放競東走,大氣莽莽青嵯峨。
至此一束截然止,狂瀾欲倒回其波。
百二奇險一嶺扼,如馬注坂勒於坡。
藍水在右丹水左,中分星野凌天河。
唐昌黎伯伯曰愈,雪中偃蹇曾經過。
於今破廟兀千載,歲時尊俎祠岩阿。
關中之游已四度,往來登此常悲歌。
仰公遺像慕厥德,謂鈍可厲頑可磨。
由漢迄唐道誰寄,董生與公餘無他。
公之文章若雲漢,昭回天地光羲娥。
文生於道道乃本,後有作者皆枝柯。
惟文惟道日趨下,賴公崛起蠲沈疴。
我昔刻厲躡前躅,百追不及理則何。
才疏力薄固應爾,就令有得必坎坷。
觀公所造豈不善,猶然舉世相譏訶。
是知白璧不可為,使我奇氣難英多。
便欲從軍棄文事,請纓轉戰腸堪拖。
誓向沙場為鬼雄,庶展懷抱無蹉跎。
生平渴慕矍鑠翁,馬革一語心漸摩。
非曰髮膚有弗愛,涓埃求補邦之訛。
班超素惡文墨吏,良以無益徒煩苛。
謹再拜公與公別,束卷不復事吟哦。
短衣長劍入秦去,亂峰洶湧森如戈。 [1]
作者簡介
譚嗣同(1865~1898),清末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湖南瀏陽人。父繼洵,官至湖北巡撫。少年時博覽群書,好任俠,喜詞章,富于思想。青年時期為父命所迫,曾六赴南北省試,因不喜科舉時文,屢考不中。在此期間,他目睹了清王朝統治腐敗,益想奮發有為,立志救國救民,故自名「壯飛」。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慘敗,喪權失地,群情憤慨。譚嗣同痛感自己的精力多敝於考據詞章,無補於事,決心致力於維新變法。遂與唐才常等在瀏陽籌建算學館,創辦新學,並撰文提出變法主張,首開湖南維新之風。為追求新思想,學習新知識,他於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北游訪學,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自然科學發生興趣。在訪學中,還遍交維新之士,結識了梁啓超,並通過梁進一步了解到康有為的維新思想觀點。[2]
譚嗣同少時博覽群書,並致力於自然科學的探討,鄙視科舉,喜好今文經學。後為新疆巡撫劉錦堂幕僚,曾往來於直隸、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數省,察視風土,結交名士,有「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譚嗣同異常不滿,即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並在家鄉組織算學社,集同志講求鑽研,同時在南台書院設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開湖南全省維新風氣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結交梁啓超、翁同和等人。旋奉父命,入貲為江蘇候補知府,供職南京。曾遊歷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同年底重抵南京,閉戶養心讀書,成《仁學》2卷。
1898年,創建南學會,主辦《湘報》,積極宣傳變法,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推薦,被征入京,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林旭、楊銳等人參與新政,時號「軍機四卿」。當宮中後黨密謀政變,光緒帝傳密詔康有為等設法相救時,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8日夜,赴北京法華寺訪袁世凱,請袁發兵相救。袁佯為應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榮祿告密。9月21日,政變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時年33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