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安縣隴城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安縣隴城鎮,隸屬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地處秦安縣東北部,東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龍山鎮接壤,南鄰清水縣松樹鎮、王河鎮,西與五營鎮毗鄰,北鄰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梁山鄉,區域面積75.32平方千米,2018年,戶籍人口32010人。

西漢時,為略陽道。東漢、三國、西晉時,為略陽縣。北魏時,始稱隴城縣至元朝。1958年,改為隴城公社。1965年,張灣公社併入。1983年12月,改為隴城鄉。2003年12月,撤鄉建隴城鎮。 截至2020年6月,隴城鎮下轄2個社區和20個行政村。

2018年,隴城鎮有工業企業17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1]

中文名: 隴城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

地理位置: 甘肅秦安縣東部

面 積: 75.32 km²

下轄地區: 2個社區和20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蝸皇村

電話區號: 0938

郵政區碼: 741615

氣候條件: 溫帶半溫潤氣候

車牌代碼: 甘E

人 口: 32010人(2018年戶籍人口)

歷史沿革

西漢時,為略陽道。

東漢、三國、西晉時,為略陽縣。

南北朝時期,為略陽郡治。

北魏時,始稱隴城縣至元朝。

元時,始屬秦安縣。

明、清時,均為秦安縣所轄鎮。

1950年,設隴城鄉。

1958年,改為隴城公社。

1965年,張灣公社併入。

1983年12月,改為隴城鄉。

2003年12月,撤鄉建隴城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隴城鎮,地處秦安縣東北部,東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龍山鎮接壤,南鄰清水縣松樹鎮、王河鎮,西與五營鎮毗鄰,北鄰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梁山鄉,區域面積75.3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隴城鎮地處清水河中游,地勢東高西低;地形分為黃土梁昴,溝壑山地;境內最高點位於趙山村,海拔1900米;最低點位於常營村,海拔1450米。

氣候

隴城鎮屬溫帶半溫潤氣候,多年平均氣溫8.9℃,1月平均氣溫-5.1℃,極端最低氣溫-18.9℃(1991年12月28日),7月平均氣溫26.8℃,極端最高氣溫33.2℃(1997年7月21日),生長期年平均298天,無霜期年平均169天,最長達180天,最短為13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以上持續期276天(一般為2月15日~11月15日),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7~9月,7月最多。

水文

隴城鎮境內河道屬渭河流域,境內最大的河流為五營河,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龍山鎮馬河村流入境內,長6.7千米。

自然災害

隴城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冰雹、霜凍等;冰雹災害年均發生2次,主要發生在6~9月。

人口

2011年末,隴城鎮轄區總人口32391人。

2017年,隴城鎮常住人口30367人。

2018年,隴城鎮戶籍人口32010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隴城鎮財政總收入0.1億元,比上年增長23.1%,人均財政收入308.7元,比上年增長21.5%。

2011年末,隴城鎮有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農業銀行儲蓄所2家銀行開設了分行;各類存款餘額0.7億元,比上年增長11%;各項貸款餘額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

農業

隴城鎮有農業耕地面積5.9萬畝,人均1.8畝;林地面積3.5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19649萬元,比上年增長16.4%;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7983噸,人均246.5千克,其中小麥3758噸,玉米385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蔬菜等。2011年,油菜子種植面積6180畝,產量4500噸;蔬菜種植面積1916畝,產量2976噸,主要品種有辣椒、白菜、捲心菜。

隴城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1萬頭,年末存欄1.4萬頭;羊飼養量0.4萬隻,年末存欄0.3萬隻;牛飼養量0.3萬頭,年末存欄0.2萬頭;家禽飼養量10萬羽,上市家禽6萬羽。畜牧業總產值2967萬元,占農業生產總值的15.1%。

截至2011年末,隴城鎮累計造林3.5萬畝,其中經濟林2萬畝,林木覆蓋率24.5%;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1.9萬畝,產量1.8萬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桃、葡萄等,其中蘋果1.5萬噸,梨775噸。

2011年,隴城鎮有大型農業機械132台(輛);名優特農產品有花椒,綠色環保農產品有花椒、蘋果;農民人均純收入2966元。

工業

2018年,隴城鎮有工業企業17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

商業

2011年末,隴城鎮有商業網點160個,職工210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6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4億元,比上年增長21.7%。

2018年,隴城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1年末,隴城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場所224個,各類文化專業戶39戶,各類圖書室22個,藏書4.6萬冊。

2011年末,隴城鎮有體育場1個,1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8%。

2011年末,隴城鎮有廣播喇叭7500隻,入戶率95.2%,通響率99.5%,廣播綜合覆蓋率100%,有中央電視台、甘肅電視台、陝西電視台等60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村村通」和「戶戶通」用戶8098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9.8%。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隴城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72人,專任教師4人;小學8所,在校生2898人,專任教師15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學生1389人,專任教師9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980萬元,比上年增長2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隴城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3個;病床32張,專業衛生人員12人,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28.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2萬人,參合率98%。

社會保障

2011年,隴城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9戶,人數108人,支出17.3萬元,比上年增長6%;城市醫療救助56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91戶,人數3610人,支出324.9萬元,比上年增長14.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77人,支出44.5萬元,比上年增長15.2%;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4人次,支出2.7萬元,比上年增長11%;自然災害受災人口12539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5445畝,直接經濟損失2213萬元,救災支出23.2萬元,比上年增長47.1%。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隴城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22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48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512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652件,征訂報紙3090份、期刊1200冊,業務收入48萬元。

2011年末,隴城鎮有電信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7250戶,比上年增加19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90.7%,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移動電話用戶1.1萬戶,比上年增加2230戶,移動電話普及率34%,全年電信業務收入648萬元。

交通

隴城鎮有縣鄉(鎮)級公路4條,總長59千米。

2011年末,隴城鎮鎮區道路總長度9千米;鎮區有客運站1座,日發客運汽車18班次,日均客運量400餘人次。

風景名勝

三國街亭古戰場遺址

街亭古戰場遺址位於隴城鎮,是漢代略陽道街泉縣的治所、俗稱漢街城,即馬謖敗績處。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部署了北伐曹魏的街亭之戰,因參軍馬謖違亮節度,依阻南山,被魏將張郃絕其汲道,大敗馬謖於街亭。街亭失守,蜀軍主力潰敗,使首出祁山的叛魏應亮的南安(今甘肅隴西)、天水(今甘肅天水市)、安定(今甘肅鎮遠)三郡得而復失,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疏請求自貶三級。從此,街亭便名揚天下。1997年,秦安縣政府在隴城鎮修建碑亭並立碑,碑名由曾任陝甘蘇維埃政府主席、陝甘寧邊區集團軍政委、建國後任國務院副總理等職的習仲勛同志題寫。街亭文化是天水三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女媧廟

漢代以前,女媧祠在隴城鎮以北2.5公里的龍泉山上。清代乾隆初年,龍泉山崩,女媧祠移建在隴城東門內。此後,由於清水河不斷侵蝕城址,女媧祠又移建東山坪。同治初年,回民起事,女媧祠被毀後,重建於隴城南門內。在「文革」期間,女媧祠被毀無存。1989年隴城民眾集資在隴城南門的原址重建。

女媧洞遺蹟

女媧洞位於隴城鎮東南約二公里的風溝,洞在風台梁西側的半崖上,洞口高六尺,寬三尺許,洞口大而寬,在洞深10米處,又窄而小,一人能進去。女媧洞與鄭家溝相通,全長約1.5公里,由於洞深,空氣稀薄,洞內不詳。

西番寺

西番寺,位於今隴城鎮西南1公里盤龍山之西番坪,又稱無憂寺,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平定了割據隴城的番王阿育王后,認為天下統一和太平了,「吾無憂矣」,為了紀念這一壯舉,就在隴城積麥崖(今西番寺處)鑿險洞、建廟宇,取名為「無憂寺」。唐代佛教大興,由尉遲敬德奉旨重建「無憂寺」,更名「西番寺」,沿傳至今。

視頻

甘肅省秦安縣隴城鎮石山五組廣場舞,好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