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公鎛銘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公鎛銘文

來自網絡的圖片

秦公鎛銘文秦公鎛,春秋時期擊奏體鳴樂器,國家一級文物。秦公鎛通高75.1厘米,鎛身高53厘米,舞寬30.4 X 26厘米,重62.5公斤。其上有銘文135字,那麼秦公鎛上的銘文是什麼呢?秦公鎛上的銘文有什麼作用?[1]

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賞宅受國。烈烈文公、靜公、憲公不墜於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蠻方。公及王姬曰:余小子,余夙夕虔敬朕祀,以受多福,克明厥心。 盩和胤士,咸畜左右。 々允義,翼受明德。以康奠協朕或(國), 盜(肇)百蟄,具即其服,乍厥穌鍾雲 音鉠鉠 ,以皇公,以受大福,屯魯多 ,大壽萬年。秦公才(在)立(位), (膺)受大命,眉壽無疆,匍有四方其康寶。」

其上有銘文135字,得知秦公鎛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禮器,銘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靜公、秦憲公四代世系,着重講了秦襄公被賞宅受國之事。

這組銘文極具特點,是典型的秦國書風。它從西周金文演化而來,繼承了周人金文細勁挺健的特點,又自出新意,別具一格。秦公鍾銘文與《石鼓文》的書風一脈相承,成為秦系篆書的先祖,對秦篆的創造起到了楷模作用。它無論從用筆、結字或章法等方面,都對秦篆書風的形成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銘文大意為:我先祖襄公受天命被授以宅,被授以國,得到了土地和臣民。功業昭著的文公、靜公、憲公不敢怠慢勤奮做事,沒有辜負上天和先祖的期望,光明顯赫,並小心謹慎地處理與周圍部族、方國的關係。

經過文物專家的考證,結合銘文給出的信息,銘文中「我」就是秦武公。銘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靜公、秦憲公,着重講了秦襄公被「賞宅受國」之事。

秦公鎛的出土和所刻銘文的發現,表明了秦代自先主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後,才受封列為諸侯,賜地岐山以西。銘文也明確記載了自秦襄公的兒子文公之後,到秦武公的世系,印證了《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文公—靜公—憲公—出子的說法是完全正確的。

銘文所記載的歷史事件充分再現了秦國輝煌的「發家史」,而從銘文文體風格到鑄造技術也表現出秦文化走上了自己的發展軌道,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

秦公鎛的主人秦武公是開創中國縣制先河的第一人。縣令由秦王直接任命,縣向秦王提供賦稅、兵員,從而強化了國君軍政實力。受益於此,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少有其他大諸侯國內常見的內耗現象,而能夠不斷地積累國家力量,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從秦非子獲封秦地,到秦襄公建立諸侯國,再到秦始皇,秦國經歷了30多位君王,近700年的勵精圖治,幾乎每個歷史階段都經受戰爭的嚴峻考驗與社會的重大變革。秦文化在社會動盪和改朝換代中,不斷發展、提升,不斷獲得補充和完善,每位君主都賦予它新的內容和定義。縱觀秦國歷史,不管是領地的開拓,還是國家體制的創新,都展現出秦人開拓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延續。而正是這種拼搏、開拓精神,使秦人一步一步走到強盛,最後奪取天下。

這件秦公鎛便是秦人開拓精神的縮影,上面的銘文既是對秦人祖先功勳的彰顯,也是秦武公自己發憤圖強的決心。而它的重見天日,也讓史書里關於秦人開拓精神隻言片語的記載,立體豐富了起來,後人透過器物以及上面的銘文,就能感受到秦人的雄心壯志。而這種精神力量也被一代代秦人傳承下去,終於在秦始皇時期,成就了一統華夏的千秋偉業。[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