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秣陵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秣陵鎮(原項城縣舊治)位於河南省項城市市區南30公里處。

南宋時期,金國在此建殄寇鎮。

明宣德三年(1428年),項城縣城遷到此地,歷經明、清、民國等時期,前後500多年。

1953年縣政府遷到水寨,本鎮俗稱老城。

2005年12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消原老城鄉合併為秣陵鎮。[1]

基本介紹

秣陵鎮已形成製革、製鞋、紡織三大支柱行業,配套催生出無紡布、機械、印刷等20多個相關行業。全鎮共同工業企業528家,其中產值超億元的1家,5000萬元以上的5家,1000萬元以上的6家,從業人員6千餘人。 商貿活動躍。該堅持實施大商貿戰略,龍潭商貿城交易活躍,已成為河南、安徽、湖北三省商品的中轉站,方圓百里的農貿市場和小品集散地。形成了「三帶一中心」的商業格局,建有糧米、建材、服裝、農貿、竹木、日雜、副食、水果八個專業市場,固定個體商點1862個,從業人員近萬人,日客流量5萬人次,年商品批發零售額2.5億元。

城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現有大型醫院兩所,長途客運站、貨運站各一個。按三星級賓館標準建設的賓館一個。

歷史沿革

該鄉歷史悠久,具有500多年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澱,北魏孝文帝曾在此設立為殄蔻鎮,南宋時期僑置為秣陵縣,境內有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等多處文化遺址。著名的蓮溪書院、上蔡書院曾設於此。該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是項城市南半部的經濟文化、金融、商貿中心。 據史料記載:明宣德三年(1428),項城縣舊治從槐坊店(今沈丘縣槐店)遷此,長達525年之久。民國時期為城關區,1942年稱過一段秣陵鎮。1950年,項城縣人民政府駐地,亦稱城關區。1953年冬,縣政府遷水寨後,這裡俗稱老城。1982年改為縣轄鎮,定名秣陵鎮。「秣陵鎮」地名的由來是因為南北朝時期,在項城縣立過「秣陵縣」。

1989年,秣陵鎮被河南省首批命名為「中州名鎮」,1995年被河南省確定為「河南省改革發建設綜合試點鎮」,2003年2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該鎮地理位置優越,處豫、鄂、皖三省物流之要衝,居三市八縣之中心,106國道穿過鎮境,217省道橫亘東西,阿深高速公路面朝該鎮開口,城區道路四通八達。

工業發展

該鎮工業基礎雄厚,布局合理。現已形成製革、製鞋兩大板塊經濟,配套催生出塑料泡沫、粘膠、無紡布、印刷、機械等20多個相關行業,形成了完整的生產體系。全鎮擁有工業企業1586家,年產值5.6億元,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2家,5000萬元以上的3家,1000萬元以上的6家。該鎮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注重新產品的開發,產品質量不斷提高,享有較高的市場信譽度,有1家企業被農業部評定為「質量管理達標企業」,6家企業獲得河南省「最佳效益企業獎」,38種產品獲河南省優質產品稱號。 市場功能完善,商貿活躍。該鎮已成為河南、安徽、湖北三省的商品中轉站,方圓百里重要的集貿市場和小商品集散地,形成了「三帶一中心」的商業格局,即以項新路為軸心的項新商業帶,沿東西大街的東西商業帶,沿長虹大道的長虹商業帶和龍潭商貿中心。建有水果、日雜、百貨、糧米、建材、農貿、服裝八大專業市場,日客流量6萬人次,年商品批發零售額6.5億元。[2]

特色產業

項城市秣陵鎮的製鞋業具有20多年的發展史,是項城的重要板塊經濟之一,也是該鎮的重要經濟支撐和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該鎮黨委、鎮政府採取抓大、扶小、激活的措施,使製鞋產業得到壯大,產品檔次進一步提升,企業規模迅速擴大。 抓大。該鎮加快製鞋產業集聚區建設,快速搭建工業發展平台。該鎮充分利用各種優惠政策和豐富的技術勞動力資源優勢,吸引鎮內外企業入駐工業集聚區,最終把集聚區打造成全國名牌鞋加工、生產基地,並以此為龍頭,推動該鎮製鞋產業升級換代,叫響秣陵鞋業品牌。一是投資800多萬元,完善了集聚區的配套設施。二是多方爭取資金700多萬元,正在高標準建設兩棟鋼架結構的標準化廠房。上海奇安特鞋業有限公司和青島雙星鞋業集團已達成入駐協議。兩企業將投入6000多萬元作為配套資金,投產後可吸納3000多人就業,年新增工業產值1億元,新增稅收500多萬元,使其真正成為項城市板塊經濟的拳頭企業。

扶小。該鎮現有小型製鞋廠1000多家,從業人員2萬多人,他們的興衰直接牽涉到社會大局穩定,因此,該鎮黨委、鎮政府對這些小企業加強管理、完善服務的同時,通過採取貸款扶持、提供信息、合作經營等措施,促進企業發展,壯大群體規模。

激活。該鎮針對部分企業產品單一、檔次較低、生產周期長、抗風險能力差這一現狀,積極引導企業走「請進來、走出去」的路子,迅速調整產業結構,實現鞋業產品的多樣化、市場化。該鎮通過合資、獨資方式新上旅遊鞋生產廠家4家、四季鞋生產廠家6家。

該鎮擁有大小製鞋企業2000多家,製鞋專業村10多個,年產各類鞋6000多萬雙,銷售收入近10億元,實現了生產規模由手工作坊生產向現代化大規模生產轉變,產品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3]

社會事業發展

隨着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社會各項事業的飛躍。九年義務教育驗收達標,衛生、文化網絡健全,現有大型綜合醫院2所,設有病床360張,永祥賓館總投資1600餘萬元,按「三星級」標準設計建造。城區基礎設施完善,給排水設施齊全,街道全部硬化,主要街道實現了綠、美、淨、亮。有線電視入戶率97%,自來水入戶率100%,電話入戶率83%,垃圾清運率100%。隨着城鎮基礎設施的完善,城鎮品位不斷提升,全鎮社會穩定,居民安居樂業。

優良的平台,強勁的發展後勁,使該鎮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3年,各項人均經濟指標位居周口市鄉鎮級前列,社會綜合實力位居河南省鄉鎮級第12位,周口市建制鎮第1位。秣陵鎮正以其獨有的魅力,成為豫東璀璨的明珠。

南京市秣陵鎮

概述 全國文明集鎮--秣陵鎮,位於南京市東南方21公里處,總面積57.3平方公里,人口3.3萬,是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蘇名鎮,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秣陵區,區城就在秣陵鎮,秦漢以後秣陵一直是江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直至三國初年孫權才把這個中心移向金陵(今南京市),素有「先有秣陵後有金陵」之稱。《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身住秣陵時,留有佳句:「一帶江南新雨後,杏花深處秣陵關」秣陵鎮屬半山半圩地區。

物產豐富:山區有杉木、毛竹、茶葉、果類等應有盡有,蘊藏着鐵礦、砂石、紅土資源。秦淮河圩區,地勢平坦,沃土萬頃,旱澇保收,盛產稻迷魚蝦各類特產。近幾年工業發展迅速,實力雄厚,已擁有工業企業126家,其中有20家三資企業落戶,已有15家企業開工投產。主要行業有開採、建材、鑄造、機械、化工、電子、燈飾、服裝、印染、製鞋、家具、汽車修理、食品加工等,研製生產出一些尖端產品和競爭力產品,去年全鎮農副工三業總產值達12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0億元,利稅7000多萬元。全鎮有1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擁有耕地3.5萬畝,水面養殖達5000多畝,林地面積2154畝且溝渠縱橫,排灌設施貫通齊全,農業機械化水平在75%以上。這裡氣候怡人,年平均氣溫16-18℃,年日照時間為1800小時左右,土壤類型主要有馬肝土、河淤土、粘土等,有機質量在2-3%左右,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良的各種農機水利設施,為農業生產和結調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特色農業 稻田養殖基地:秣陵鎮地處秦淮河圩區,水網縱橫交錯,在產業結構全面調整的新形勢下,全鎮在1萬多畝低洼田改養殖方面做文章,吸引各類資金投入農業,鼓勵農戶自行調整,現已流轉出土地7000多畝,開發稻田養殖5000畝。生產出大量的優質魚蝦供應南京市場。

四大家魚良種繁育基地:該基地建於上世紀50年代,具有近40年的人繁魚苗生產歷史,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技術隊伍。在周邊其它同行紛紛停產的情況下,該企業獨樹一幟,產銷兩旺。特別是98年融入外資後,生產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生產能力有很大提高,年生產能力達5億尾,被列為南京市良種繁育基地,年產四大家魚苗2.5億尾,其產、銷量均位居全市同行這首,所生產的四大家魚苗種不僅滿足周邊地區,而且通過空運銷往東北三省,在東三省客戶中有一定的優勢,而該基地利用人繁魚苗生產基地,活餌料充足的優勢,大力開展特色水產平鱖魚精養,已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年產量近萬斤,成為經濟效益新的增長點。

現代農業示範片:省級現代化農業秣陵示範片,位於寧銅路兩側,總體規劃面積2000畝,其中:核心方投資700多萬元,用於鋼架大棚、道路、排灌設施、綠化建設,初步成立了1000畝,基礎設施一流,環境優美,科技含量較高的綜合性生產科研基地,該基地直屬秣陵鎮農業服務中心,主要承擔新品種的試驗示範和新技術的試驗推廣;展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整個基地分為:大棚花卉種植區、無公害生態農業示範區和特種水產養殖區。其中:大棚花卉種植區面積達300畝,建有鋼架大棚200畝,年產各類草木花卉300萬盆,是南京地區最大的草苗生產基地,且產品供不應求,無公害生態農業示範區,承擔着國家農業部跨越計劃研究項目和南京農業大學的教學、科研試驗,重點內容是以沼氣為核心的種養生態鏈的生產試驗,開發無公害的優質特色米和特色蔬菜,年產無公害優質米4萬公斤,特色蔬菜20萬公斤,特種水產養殖區開展無公害特色蝦、蟹的養殖,同時,該示範片每年都要引進一批新品種特色瓜果進行示範種植,為全鎮的農業結構調整做好技術儲備。秣陵鎮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形成了生態農業、高科技工業、三產旅遊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